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拼到40岁,就退休回老家去享福……”

(2019-11-03 12:52:15)
标签:

现代化城市的明暗

波德莱尔

巨大的沼泽

备选项

苦乐之源

分类: 城市日记
“在这里拼到40岁,我就退休,回老家去享福……”
十年前,我听过不止一个人这么说。——苏州是现代化的移民城市嘛,外来的朋友已经数倍于本地人。
可是据我的观察,每个曾经发誓“到了40岁就退休回老家享福”的人,越接近40岁,就越没法退休;即便已经过了40岁,离这个目标也似乎越来越远了。
——发达的城市收入高,但消费也高;我还没攒到想攒的数目啊。
——已经买房了,正在还房贷;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放弃了多可惜。
——孩子要上好的学校,老婆的工作也好容易到这个职位了,回去了他们怎么办?
——城市医疗条件好得多,老家人看病还要来城市,亏得自己现在在这里,还能找得到熟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
等等,等等,等等。
波德莱尔说,19世纪的巴黎是一个巨大的沼泽。当然那只是个比方,是说人到了大城市很容易陷进去再也出不来。但现代化城市的明暗就在于此:它汇聚一切美好与琐碎,凭空创造出无限需求。最后,人很容易会忘记来城市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而开始有了更多更散碎的目标。——当然这样也不坏。

“拼到40岁,就退休回老家去享福……”

毕竟少年时的梦想,纯真但是无知。“挣够钱就回老家”,其实是没见过世面的谵妄,成年人的欲望,要更加深思熟虑一点。人越活到后来,牵绊越多,钱多少算是够?世上的东西都不是免费得来的,到手的时候,牵绊自然产生,已付出的一切就是沉没成本。

所以在城里待得越久,就越不容易走,终于与现代化的城市同化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大概是许多在繁华都市度过青春拼命时光的人们,共同的命运吧?

回老家≈回童年,少忧虑,更熟悉,需求更少,但乐趣也会更少。

现代城市≈成年生活,多烦恼,更紧张,需求更复杂,但乐趣也会更多。

见过了世面之后,觉得老家其实没那么完美,这也不奇怪。人得在大城市有了立足之处加上事业有成,回老家时才会开心。这也是许多人在远方的大城市拼命、以老家为理想的妙处:老家是个永远的备选项,永远在等你回去。人只要有得选,就会觉得还有条活路。类似于,知道冰箱里还有鱼翅海参,那吃白菜萝卜也挺开心;但如果你的冰箱里空空如也,吃什么都会格外委屈。

有个同事是上海青浦人,并不远,但他时不常地对我念叨:唉,就想回乡下老家阁楼上待三个小时,捧着旧漫画看,吃吃五香豆。

我说:你现在在家里,拿个躺椅,举个pad,吃五香豆看漫画,也可以的呀。

同事摇头,说少了点氛围——要有老樟脑味道、旁边是五斗橱、楼下飘来妈妈做红烧鱼的香气、隔壁有半导体在播评弹,这种氛围下面,吃着五香豆、看老漫画,才开心。

说得我笑起来。这画面,我也好熟悉,但嘴上还是怼了他一句“矫情”。

许多时候,我们理想中的桃源乡,其实与我们记忆中的氛围息息相关。老家的床不一定睡着更舒服,老家的饮食不一定真的更香,只是更熟悉,更能让人获得安全感。

又有休假回了趟老家的同事对我说:在这里做事,住在出租屋里,只能叫一份外卖或自己做份泡面;要是在老家,也许老妈就敲敲门,递进来一碗卧了溏心荷包蛋的挂面来。——在老家待着,真是太舒服了,但很容易人就懈怠了,做事的动力也就没了!

你看,即便人回了老家,享着福,心也没有回去,还心心念念在其他地方“做事”。

老家作为一个想象的归去处,很好;真待久了,未必让人开心,又想去远方了。因为人总是这样:自己不在的那个地方,才是最好的。

我想,大概,这才是现代都市中人的苦乐之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