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声叹息

(2018-11-26 12:59:17)
标签:

漫长的中场休息

本·方登

成长小说

贾宝玉神游太虚仙境

碧昂丝天团

分类: 那些书影人

首先,我是个李安粉。

其次,我觉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部电影拍得很不错。

记得观影后被要求点评,还写了一段话:极其中庸的叙事,最细腻地呈现,却不给任何结论,把巨大的品评空间留给观众。——回味良久。有一天也许我们都会爱上这么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这是一部属于未来的作品,现在无法给它评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胸怀巨大自信的导演才敢尝试这样的叙事。向李安致敬。

最近才读了美国作家本·方登的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唉,说好的“原著党”,如今也经常没时间来不及读书啦!——也就是李安那部电影的原著。

读了小说之后,就觉得电影和小说还是有差距,我想我大概能明白这差距在哪里。

小说写得相当细腻,电影也拍得相当细腻。可是,文学叙述和电影语言之间,终究还存在着一条鸿沟。以李安之才也没法彻底抹平它,始终能看到那一条淡淡却异常清晰的线,即使是120帧也没法拯救。

文字描述,你所看到的始终是一团既模糊又暧昧的影像,模棱两可……高明的作家,可以借此营造出同样虚无缥缈的情绪之雾,酝酿出诗意的美酒,令人醺然。如果变成电影,画面一出,这团影像立刻具像、凝固,再伟大的导演,也没法阻止种种意境的流失。


一声叹息

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拍摄中的李安导演 


《漫长的中场休息》,就是这么一大团庞杂而未经分离的复杂情绪。本·方登在小说里把视角拉得极近,几乎顶到了比利·林恩的脑门上,让读者无比近切地感受到情绪在头盖骨里翻腾、炸裂。

十九岁的比利·林恩,和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尚处在被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他有限的人生经历里,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是被迫的。因为替姐姐出头,而被迫入伍;为了从敌人手里抢回战友的尸体,被迫成为英雄;然后又被迫接受一段“荣耀之旅”;只有最终的重回战场这件事,看上去像是他的主动选择。他在荣耀之旅的最后一天里经历了种种内心冲突,并试图从混乱中捋出可以让他获得平静的秩序,只不过他尝试的所有方法,亲情(家庭)、友情(戴姆)、爱情(拉拉队女孩)以及信仰(神父),都没能给予他确切的答案。

《漫长的中场休息》被定义为是一部“反战题材小说”。不能说它全错吧,但总觉得不够准确。比利·林恩的焦虑,是当代人的普遍焦虑,这是对存在本身的一种焦虑。战争更像是催化剂,将一个原本生活平淡无奇的小镇青年,一下子推入无所适从节奏里,让成长的迷茫和奔突得以集中展现——这更像是一部“成长小说”。这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摄东方人的哲学。但是在人性的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其实都是一样的。痛苦是属于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李安的电影试图还原小说那种“近切而逼真”的手法,他用各种拍摄手法来烘托、来联想、来调动,连人物眼中血丝的隐隐浮现、眉角肌肉牵动一根睫毛都纤毫毕现,哪怕最迟钝的观众,也能从这种表情呈现中,捕捉到角色情绪的微妙变化。

可是对比小说给我的冲击,电影传递出的信息还是太实在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晦涩难读。有些作者喜欢把意味埋藏在文字之下,让读者自行挖掘,而本·方登的写法却近乎白描,他描绘的情绪暧昧复杂,表达方式却是简练直接,他让所有的寓意随着碧昂丝天团的狂热舞姿,毫无遮掩地宣泄而出,阅读起来很是过瘾。

看过了同名的小说和电影,有个感受异常真切:文字的功能就目前而言,还是无法取代的。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任何人也拍不出你阅读贾宝玉神游太虚仙境时的感觉。

一声叹息。是遗憾,更多的竟是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