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着刷着,公号没落了

标签:
自欺欺人罗贯中曹雪芹咪蒙和菜头奇葩说摩托快艇手 |
分类: 城市日记 |

“刷”的出现,是因为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存在”,或者干脆说,它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器官。——走路可以刷,吃饭可以刷,躺在床上刷,甚至坐在马桶上的三五分钟,都可以打开10个公众号,刷完十篇完全不同类型的文章。
刷着刷着,忽然大家都在谈论越刷越无聊啦,公号没落啦。我本无意置喙,但回想去年初,似乎本人也曾纠结于“要不要整个公众号呢”?还不到两年时间,怎的世道就变了?再翻翻曾经收藏的那些公号,果然式微景象纷纷,有的久不更新,有的东拼西凑,有的堆满软文穷凶极恶,于是,我还是顶着锅盖来鸟。
那些秒速俘获粉丝的公号常见路数,怎么一夜之间就失灵了呢?
励志公号。——我美好我自信,我若盛开,清风自来。自信是最不需要成本的自欺欺人,大厨们只喊口号不讲方法,煽动情绪让读者嗨起来,再顺带卖点三无产品,信的人啊你开心就好。这类公号如今越来越走在脑残玛丽苏霸道总裁的路子上,基本和国产言情剧偶像剧一个级别了,看多了谁不是鸡皮疙瘩落一地呢?
女性公号。我也关注了几个,比如有一个是当初为看《奇葩说》里没讲完的鬼故事后续才关注的,但发现就几个人在那卖弄耍贫。——马东你都挣这么多钱了,还舍不得请几个好一点的写手?那天看到一篇《女人,你即使能网购一切,也要继续逛街》写“为了拥有一条裙子、一款项链而每天充满精气神地工作。对女生而言,逛街也可以是一种动力”,我终于翻了个白眼,取关。
话题公号。这个其实是传统媒体玩剩下的,所谓“最好提供观点,至少提供谈资”,也延续到了公号。但传统媒体做这些,好歹还要经过话题策划和深入采访,我不知道那些公号作者哪来那么雄伟的自信,认定自己写的是“干货”,看似牛逼实则鸡贼,什么“遇见未知的自己”呀,什么“天地有大美而需言”呀,你凭什么呀。
……
反正现在我已经基本不看微信公号了,经常有人告诉我,我的文字被搬去了某某公号,也不看。其实,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微信时代,无非是阅读形式的更迭,本质都差不多。这也是一种阅读。但是,阅读行为虽然存在,这类“屏读”,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公号,却越来越拒绝想象和体会,只求告知。——于是叙事传统不成立了,叙事者迎来了仓皇的时代变局,大家不需要罗贯中讲什么“浪花淘尽英雄”了,只需他明确告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不需要曹雪芹讲什么“还泪祭花”,只需他告知最终谁跟谁在一起了。
说实话,有几个爆红的微公号写手,我还是很佩服的,咪蒙,和菜头,等等。我佩服他们天天研究选题,为10万+ 奋斗的持之以恒的忍耐力。在读书时代写那么多滥八股,不就是为了让今天的自己,有钱有闲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吗?想吃文字这口饭,需要出众的才华和惊人的资源储备,以及扎实的基本功和耐得住寂寞的心,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反正我不是这块料,写这么些年,无非是想记住自己在某个时间段思考和经历过什么,没打算红,也红不了,因为喜欢,所以习惯,一直如此。
而作为读者,尤其是我这样的读者,好处是向来不在乎“字”待在哪里的。——篆在龟背上,读之;刻在竹简上,读之;印在纸张上,读之;荧映在屏幕上或者转化成音频,照样读之。有时甚至期盼:不知还会有什么新的东东出现?——需要提醒自己的只是,一旦习惯了用“刷”来获取信息,再想坐下来读一卷《奇鸟行状录》或者《理想国》,绝对会变成一件费力挣扎的苦差事,就像一个摩托快艇手,习惯了贴着水面呼啸而过,要让他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难免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忍不住就要去点开
APP弹出的推送。这可要警惕呀。但是,我这话也只是对自己说的而已,与别人无关。从郭敬明到流潋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本来就不是同样的受众,各人吃自己的菜就好
题外话:我这还在哂笑微公号呢,不料博客更加毁,一段时间以来都发不了评论,好不容易发了,显示的还是微博的头像名称,这是要强行兼并的意思吗?再等一等吧,看它最终调试成什么样子,耐心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