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言表的“苍凉”

(2016-10-17 14:38:25)
标签:

小说和电影

许鞍华关锦鹏

半生缘

红玫瑰与白玫瑰

倾城之恋

分类: 那些书影人

我是书迷也是影迷,在心仪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之间,每每纠结不已。

我看到太多的好小说被拍成了烂电影,非我鄙薄电影导演,至少在中国,指望导演点石成金,把二三流的小说改编成伟大的电影,几乎等于天方夜谭,反过来把一流的小说改编成不入流的电影的,倒比比皆是。——所以一听到哪部名著要拍电影了,就会头皮一紧,因为我知道,原著和电影相得益彰的事情,世间少有,硬说有,也很遥远,《乱世佳人》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勉强可以算?

这其中,原著和改编电影口碑最两级的,要数张爱玲的小说了。

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曾经这样描述张爱玲的创作生活,他说:(那一代人中)唯独张爱玲看得最开,她从不相信什么“历史的洪流”,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时代可以“像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但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却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遗憾的是,张爱玲最负盛名的小说与改编的电影之间,似乎总有隔阂,即便由大导演来拍,一加一也没有等于二,更没有大于二,多数时候倒是很诡异地小于一。

许鞍华是我钦佩的导演(专门为她写过文字),她对张爱玲也是情有独钟的。她拍了《倾城之恋》,但这段浪漫唯美、倾国倾城的爱恋,是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吗?张爱玲在小说中直截了当地指出,白流苏得到的不是爱情,范柳原也并非真爱白流苏,只是,人总需要不那么寂寞的活着,“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靠着那一“刹那”的“谅解”,不如说是“姑且”而无所谓的睡在一起。张爱玲骨子里,是蔑视这种关系的。

后来许鞍华又拍《半生缘》,还是来苏州拍的,黎明和吴倩莲主演,当年作为“文娱记者”的我跑过这个剧组,跟着他们从东山太湖边的席家花园,拍到古城里的网师园。应该说许鞍华为《半生缘》下足功夫,投入了近十年的心血,为它找满意的编剧,为它找合适的场地,为它找足够的资金,为它找最佳的方式……但这仍是部毁誉参半的作品,很多评论说许鞍华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在“隔靴搔痒”,她拍了个通俗煽情的爱情故事,但其实需要关注的是张爱玲在故事中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世间所有的“一见钟情”大打折扣,给天下所有女子的“坚贞不渝”一个冷笑,将传说中的“一生一世”变成一个讽刺,又还“劳燕分飞”或“有缘无分”的爱人们一个冷峻的真实。

后来,关锦鹏把《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银幕,他增加了人物和情节,带给观众一种超越“忠实原著”做法的审美体验,但却采用字幕和独白的形式,试图将小说中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呈现出来,试图把张爱玲“浮世的悲欢”这一苍凉和世故本质渗透出来,有一种黔驴技穷的哭笑不得。——张爱玲真是给导演出尽了难题。

我最喜欢的《金锁记》,前些年在内地被拍成电视剧,乍看剧情吓了一跳,味道不对啊,这绝对不是张爱玲的《金锁记》。曹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真有所谓的“爱情”吗?难道不是“她贪羡着他男人的身体,他心里却惦着她的钱”吗?,两人居然还有“私生子”,简直是一出闹剧。——张爱玲写曹七巧,“躺在烟榻上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阴森森的苍凉之气漫过纸间,看得人浑身发冷。

其实,张爱玲的许多小说,生来都带着影像的气质,不甘于静躺在纸页间的寂寞,但往往是,故事好说,气质难表,她的整个人和所有的作品,都在不倦地展示一种难以言表的苍凉。——读不懂张爱玲的苍凉,就永远拍不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

记得许鞍华后来反思《倾城之恋》,她说,其实张爱玲想表达的,就是“因为一个城市倾覆,成全了一对狗男女”,而这样的本质,回想起来,却没有被当时的自己看穿,居然把一段“不过如此”的因缘拍成了惊世骇俗之恋。——啧啧,这话说得,很有几分苍凉味道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