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过而忘掉的书,有什么用呢?

标签:
刷新三观小团圆红楼梦读书年代别把晒鸡汤当做读书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条自问自答:书读得多有什么样的体会?
答:这样你就不会在朋友圈里晒心灵鸡汤了。
哈哈。——朋友圈里最火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鸡汤文。鸡汤文一般会给你讲故事,故事都是身边事,说某个朋友的,或某个亲戚的,总之给人感觉很真实,可信度很高,故事中间夹杂几段金句,故事讲完,得出个刷新三观的观点,一篇新鲜的鸡汤文就出炉了。如果你订阅了一些公众号,那么这样的鸡汤,每天(大多在傍晚)都会热乎乎端到你面前。——鸡汤是“刚需”,一点也不假。
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那偶尔晒心灵鸡汤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个爱读书的人,晒的鸡汤也难喝不到哪去。就怕那些既不读书,又爱晒心灵鸡汤的人,简直快愁死人了,你可以有一千个不读书的理由,但是别把晒鸡汤当做读书啊。
其实鸡汤的很多观点,我都不反对,我反对的是用这样的故事煽情,洗脑,麻醉,把任何人生问题,简单化格式化滥情化。——要知道真正的好作品,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而且它其实也是无法提供给你人生技术上的解决之道的。
正如有人问我:你读过的书,都记得住吗?
我一愣:怎么可能?应该说忘掉的更多。
那么,那些读过而忘掉的书,又有什么用呢?不是白白浪费了你的时间吗?
我再次一愣,咦,这不是跟我较劲吗?这怎么才能说得清楚呢?
比如,今天你问我《小团圆》的情节,我真的记不清楚了;而且一直以来,我都不算是“张迷”。但几年前有一段时间,父亲的去世让我遭遇了精神低谷,每夜,我都会随手翻翻张爱玲《小团圆》:亲人的冷漠,恩人的逝去,爱的背叛,身体的痛,心的伤,生的无助……这本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就放在我枕边,即便从第一页起就琐碎、芜杂得令人晕头转向,各路人马走马灯般转悠,情节散漫得惊人,你这边还没有回过神来,她那边已经絮叨到千里之外无声黑白去了。很多人都说这本书“读不懂”,我却在无数次看似随意的阅读中意外获得了勇气,“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支手表,走了一夜……”就在这样的絮絮叨叨中,我得到了治愈。
《红楼梦》里迎春的乳母偷她的累金凤当了做赌资,大家追究吵嚷,迎春劝解未果,索性不理她们,倚在榻上默默拿起《太上感应篇》来读。——这个木讷的女孩子,被人称为“二木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才华平庸性格懦弱,无疑是大观园里最孤独的人,她倒能够独自沉潜到阅读世界里,这些烦俗事就打扰不到她,也真是让我佩服。
《读书年代》的作者安妮·弗朗索瓦写道:书有两个生命,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见证我的生活。看到一本书,在复习它的内容之后,随之是我阅读它的那段时光的记忆,思想随着文字起伏,在哪个标点处波动,在哪处段落尾卷入情绪,全部都翻涌上来,重新演绎一遍过往。我阅读书本,它们也在观察我,不动声色地把我的生活拓印进它们的身体里。
……
多少世事沧桑和自身局限,就这样依靠一个人的阅读得以救赎,最终构成了你的骨架与血液,并成就你的灵魂。——这就是读书带给你的东西。
有人告诉我,读书这件事,最终也会变得像如今的购物一样,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实施,而有人为你服务,替你完成,这也免去了浩瀚阅读过程中的无尽孤独。现在有很多渊博的人正在做这项工作,他们把一本书拆解、打烂、萃取、重塑,然后用几分钟的视频或是音频,把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展现给你看或者讲给你听,就像电影预告片,把打斗、爆破、激情戏全部剪辑在一起,让你觉得看过“精华”之后,不再有必要看正片。——让我想想,我大概是会拒绝这样的服务的,读书,还是“亲力亲为”的笨办法更好玩啊,哪怕读过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