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情怀
(2016-08-01 13:39:43)
标签:
江南高温中国企业家的情怀忍耐和持守嘚瑟成功者的专属标签 |
分类: 城市日记 |
江南高温酷暑,上周连续好几天,气象台都亮起了红色预警(摄氏40°以上),朋友圈层出不穷的都是拿高温来调侃的段子。冒暑去外地参加一个行业内部的“协作会议”,就是一个各家交流信息、加强联系以及商谈项目的松散型民间活动。因为都地处长三角么,大家见面之后的一大话题就是“天怎么一年比一年更热了”,每个人都说在自己小时候天气明明没有这么热的;“天热”之后紧接着就是“心凉”——全年已然过半,各项指标能过半的,居然一家都没有。
这也不奇怪。新媒体时代,那股泼辣辣的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冲击力,搞得传统媒体(电视、广播、各类纸媒等)始料未及,穷于应付,捉襟见肘,狼狈不堪,越来越显露出理念滞后和尾大不掉的各种弊病,市场被抢,广告跳水,人才出走,已是暗雷处处。有人忽然发现:当初发起创办这个“协作会议组织”的共有三家单位,如今这三家单位的领导,一个因为经济问题“进去了”;一个“提前退二线”在家养病(据说患的是抑郁症);还有一家这次压根就没人来参加会议,大家都知道那个城市的媒体正面临新一轮大重组,那些人接下来饭碗在哪儿都不知道,当然是没心思来这里跟你们瞎打岔的。
唉,这么说着,有人就叹气:我们这些人啊,活越来越难干,还在这里干,也就是靠“情怀”撑着啦。
情怀?什么情怀,新闻情怀吗?告别一线记者的岗位多年,在传统媒体日趋逼近寒冬的年代,乍然听到这个词,一惊之后又淡然,即便当初入行时被这种情怀点燃过,时间长了也早被压进心底深处,轻易不去触动了。更多的时候,是忙于手头各种棘手、烫手、又没人能帮你接手的琐事,就把这老老实实地当做一项吃饭谋生的职业来做吧,而职业这个玩意就跟家务一样,谁说一定要专为顺境和盛世而准备的?在更多的时候,它需要忍耐,需要持守,需要旁若无人一针一线的繁琐操劳。
六月份我去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躬逢了李安先生的论坛。中国电影市场鸡血正猛,论坛话题是: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这么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真的不适合李安,但他的话句句诚恳,从“我36岁才开张”到“现在医药那么发达,我们急什么呢?”从“中国市场在上升,钱很多都在这边,最重要大家有电影梦”到“规避抢钱陷阱,怎么透过故事的假象在黑屋子里默默沟通,最真诚可贵”,对于中国电影的现状都很有道理,但肯定没人照他说的去做,因为做了也没有收获;36岁开张也没什么不对,但是现在这里的趋势是“出名要趁早“,最好35岁之前就能获得财务自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李安是佛祖,那么郭敬明才是村东头那个神算子,佛祖带给你的是一种理想境界,是虚妄的寄托,而算命的一掐指,就能告诉你鸡丢在哪里、豆腐切薄一半卖原来的价钱就能多赚一倍钱,多实在。
后来,就看见李安这些话被制作成了不同版本的图片在朋友圈、微博和营销公号上传来传去,像下了不小剂量胡椒的鸡汤,所有人都被辣出了泪,赞之为“顶级电影人的情怀”——前提是,那是李安说的,人家是手握两个小金人的国际大导演。
同样是六月,在圣彼得堡的国际经济论坛上,马云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办阿里巴巴,如果有来生我只想平静度日……”哎哟拉倒吧。精神学界有一个名词专门解释这种现象:镜像完美认知外部炫耀丧失型自我满足综合症。简称嘚瑟。但再嘚瑟,那也是中国首富说的,于是这话又被好一番传播,誉之为“中国企业家的情怀”。
看到了吧,情怀,是成功者的专属标签。——“我再也不想每天驾车周旋在一群女人中间,见不到我她们焦急,看到我时她们惊喜,我只想平静度日……”你要是听到哪个快递小哥这样嘚瑟,替我抽他。——普通人就该有普通人的认知:埋头耕耘,不问收获,“耕耘即是收获”的境界也是可期的。但是,作为一个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更欣赏的话却是:人活着,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