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游记寄意山水低眉式的谦虚发现的眼光背包客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这是一本讨我喜欢的书:乳白色的布纹纸封面,没有腰封,小小的字,小小的画,阅读密度很高。——《无知的游历》,陈丹青的四国游记。陈老师的书名,一向具有“低眉”式的谦逊,比如《荒废集》《退步集》,这不,游记也叫《无知的游历》,简直就是“低到尘埃里去了”。
俄罗斯、土耳其、匈牙利、德国,这四个国家里我去过仨(匈牙利没去过),说真的,我对书里陈丹青谈及这些国家人文和景物的段落倒没留下什么印象,我更喜欢的,是他画家式的视觉敏锐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细腻而别具一格的描绘。
比如描绘俄国人的脸,他不说漂亮(俄罗斯人的脸是很好看的),却说“那是一张有话要说的脸”,然后细细的谈论起人种,骨构、肤色和身材,很有识见和经验:“俄国人的美,并非仅指生理的优越,而是,那脸是可读的,像久已入戏的演员,正当扮演拉斯柯尔尼科夫或玛丝洛娃的间歇,倏忽闪过,带着一脸剧情。在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大学生,职员,士兵,或身份不明无所事事的人,居然都昂着惊人美丽的头,浪费着他们大有前途的容颜。在俄国人的脸上,我分明读到文学。”哈哈,我喜欢陈老师的读脸术。
比如描写往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夜行火车,也是“仍和十九世纪一样。坐定卧席车厢,我便在安娜与沃伦斯基的旅途中了。可惜窗外一片漆黑,不见景色,途径区间站,亮着灯,怀了身孕的玛丝洛娃在深夜的站台追寻她的男人。黎明。圣彼得堡。靠近芬兰湾,北方的北方,俄罗斯晴空更其澄澈,这是列文曾在黎明时分仰望的高空。……车子开过市区和涅瓦大桥,朝霞照亮冬宫、广场和空旷的大街,城市还没醒来。”倘不是深入阅读过托翁的小说,断断写不出这样的文字。视觉意识流,像一滴香精滴在水中,缓缓渗透沁人心脾。
……
游记,是历史久远的文学体裁。从中国传统式游记的寄意山水,借景抒情,到如今后工业时代的背包客,香格里拉,隐士,禅……游记当然要写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用文字记下途中种种,但切记,别把它写成旅行指南和景点介绍喔!那已经有了太多,绝对不缺你一篇。——游记,其实只跟作者自己有关。
我赞赏的游记,不是絮絮介绍或者去印证别人已经发现的世界,而是要能写出作者自己的眼光,那种“忽然发现”的独到眼光。——发现,并不仅仅意味着登上某座山,潜入某条沟,抵达前人未到达之处——如果仅是这样的话,前辈探险家并没给我们留下太多机会。发现,还意味着从熟识之物看出新意,从平凡之事看到美,从混沌中看见秩序,从无情中写出有情。——游记,是考验一个人观察和见地的文字。
游记,也是我在博客里最多见的一类文字。有些博友的游记就是发大堆大堆的照片,告诉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在这里我在那里,连续发上几大篇,洋洋洒洒介绍一通。——我会阅读并且深感厚意,但是,一般看过也就忘了,不会留下印象。
只有一类游记是我极喜欢的。无论写的是我到过或还没到过的地方,文字和图片里有作者的心情和性格,透出作者的教养、眼光乃至生活状态。久而久之,我不是对目的地感兴趣,而是对作者本身感兴趣了,看的是作者和文字,看他(她)感兴趣的种种,同时也在文字间恍然回忆自己的旧事,或者想起豁然开朗的一段话,回味良久,如是而已。
时代在发展。既然旅行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有了无限种可能;那么游记,就写出我们通往世界的无限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