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某种要命的想法

(2013-06-09 19:57:27)
标签:

私募基金经理

重在参与

从众心理

身心俱痛

把酒问青天

分类: 城市日记

年轻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一个心理纠结,就是在某些时刻,比如空闲、节日、或者情绪的某种波动时,往往就想做点什么,尽管很多事情过后就后悔,但下次还是试图说服自己,要做点什么:要连续作战,要锦上添花,要把酒问青天,要表露豪情和境界,好像不如此,生活就很缺陷无聊。但实践证明,十有八九,那种时候做的事情,最好的评价是无用,最坏的就是不可理喻乃至身心俱痛,导致又一轮的后悔和自责。

总得做点什么,这种想法,还真是要命。

我老公的一个好朋友,是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他是我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那种——比如我们同时接触一种新东西,他总能很快找到这种新玩意的规律,而其他人还糊里糊涂的。在2007年夏天,本来他作出了比谁都正确的选择——沽清了全部股票,把每天的工作变成看一下新闻并且等待股市暴跌。当他已经买好了去马尔代夫群岛度假机票的时候,客户的电话接连不断来了,那些小富翁愤怒地指责他:行情这么好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赚一把?他的老板也很生气:公司给你这么高的薪水,不是让你去度假的,你总得做点什么。最后,众人的压力,导致他在2007年10月,又把自己管理的钱放到了股市上,争取再赚一把,后果就不说了吧,因为大家都知道。但是,后来还有更气人的——知道自己的钱都被套住了且正在一天天缩水,那些客户又找到他的老板说:这么差的行情,你们不能坐等着市场下跌,你们总得做点什么。

……

所以,如果脑子里出现“我总得做点什么”的念头,一般而言,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说明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非做不可的结果,只会给自己添堵。

旅行途中,被导游带进商店里去购物,很多人起初没有一点购物的念头,但看见别人买得欢,就按捺不住自己了,我总得做点什么?而那些最终辛苦背回家的东西,除了浪费你的钱,暂时满足你“重在参与”的心情,基本都是无用的垃圾。

更滑稽的是,有人从高速公路的隧道口跑步穿行,被汽车撞伤了,其实,他本来可以在绿灯时,从天桥穿过这条路的,而且他过马路后什么要紧事都没有。问他为什么要急着从隧道口跑过去,他的解释是:“我不愿意站在那儿等,我总得做点什么。”

分析一下,“总得做点什么”的背后,或许也是一种焦虑心理?觉得停止就会落后,行动总比停止要强,就像中国人一直推崇好死不如赖活一样。也许只是一种从众心理?特立独行是困难的,也是冒很大危险的,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最安全。又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害怕“停止”带来的空虚?

……

我小时候,每天出门去上学,要穿过几条车水马龙的热闹街道,家里的老人总怕我被车子撞,那时又不时兴接送小孩上学,只好每天唠叨一句话:晓得伐?看见车子对准你过来,不要让,也不要躲,站定不动,什么也不做。——事实如此,跟汽车或自行车互相让来躲去的结果,必定是被撞,但如果你站定不动,什么也不做,车子倒容易辨清路况形势,总会很合理地绕过你而去。

现在,我已经极少有“总得做点什么”的念头了,因为我明白了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还是“什么也不做”的好,一旦那种要命的想法冒头,马上警觉起来,关机,独处,走人。记住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