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远的美丽

(2009-10-26 12:54:55)
标签:

园林宅院

古城保护

秦砖汉瓦

耦园

章太炎故居

分类: 城市日记
深秋的夕阳残照中,我站在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街边,茫然失措。
司机提醒我向巷口的店家打个问讯,可当我用苏州话向店主打听如此这般的宅院时,回答我的则是“这块那块”的南腔北调;热心之余,不忘推销他们的海货、笋干和有“特效养颜”作用的茶叶。
只好回头。细想起来,那也是一次采访中,走错了门,正好一脚踏将进去,就见那屋子虽然年久失修,已显败相,院子也草木葳蕤,凌乱无章,但庭院深深,风骨犹存,书香门第是肯定的。现住的主人向我们介绍,这里最早是清代吴中某名医的寓所,经他指点,书房花厅,湖石丹桂,一时间仿佛都回到了那个宅院的主人悬壶济世宾客盈门的年代,同行摄影记者的菲林也随之被谋杀一空。
以后,每逢有人讲起深藏小巷的某处古宅,我脑中都会油然浮现那所宅院——它还好吗?也许,它还是静静地躲藏在那条忘了名字的小巷中,还是有像当年的我那般走错了门的行人或游客,随脚踏入,蓦然惊诧于它披霜戴尘的美丽,于是,一段风风雅雅的故事又被细说从头。
真好。
其实在苏州,那样的宅院曾经俯拾皆是,跟它毗邻而居或是浸润其中却不知就里,当是许多人的经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曾“家住耦园”,记得当年我去找他时,正值午饭时间,他家的客厅(耦园的“织帘老屋”)为六户人家共用,六桌人同时在吃饭,声浪喧哗犹如公共食堂,各家的菜式也尽收眼底。耦园现在已是联合国钦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同学告诉我当年他淘气,曾用小刀去刮厅门上的雕花,被他父亲打了一顿,他父亲没有文化,压根不懂“秦砖汉瓦”之类,却知道“这样好的东西不能弄坏的,要遭天打的”;呵呵。
我小时候,父母的工作调动总会带来搬家,好像每个地方都住不长。有一次搬到了苏州体育场边的两幢小楼里,西洋建筑风格的小楼在当时是异常醒目的漂亮。搬来不久,寂寞的我就注意到了后院仅一堵矮墙之隔的邻居人家,那是一溜五间朴素的平房,院子很大,种着草木菜蔬。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喧嚣疯狂,邻居一大家子,人好像有不少,但说话敛声,举止斯文,始终都是安安静静。有一次,我追赶家里的猫,一下子翻过矮墙到了隔壁院子里,正在没完没了的疯跑嬉闹时,耳边就响起了一个声音:“小姑娘,慢点跑,当心跌跤!”循声望去,平房前的一块阳光里,一张藤椅上坐着一个老太太,年纪是很大很大了,但面容白皙而清朗,神情中流露的几乎是一种慈悲,她久久的看着我,见我那么开心,她也缓缓而浅浅地笑了。
这两幢小楼叫“章园”,是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的故居——这是我搬离了小楼很久后才知道的。手边有王仁宇先生编撰的《苏州名人故居》一书,关于章园的文字,摘抄如下:
 
章太炎在苏州的住宅,位于锦帆路与体育场路(原宋衙弄)交汇之处,是两幢新落成的青砖洋楼。巧逢房主远行,乃以28万元购得。两幢楼房均高二层,坐北朝南,前后错列。前楼为章太炎箸述、藏书、会客处和卧室,后楼为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及子女的生活起居处。章太炎为办学,又在宅后购得空地0、67 公顷,营建楼房两幢,作为章氏国学会的课堂与宿舍。此房屋今已不复存在,改建成平房五间,为章氏后裔所居。1982年,章太炎故居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院仍留有章太炎衣冠冢。
 
那些“悲歌叱咤风云起”的文字,是在这里写就的吗?
当年对我说“小姑娘,慢点跑,当心跌跤”的老太太,是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先生,现在推算起来,当时她已90高龄。
所以有时我想,住在苏州,真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章园,离我现在工作的地方,直线距离大约只有 500米,据说保护良好;但是,我已经很多年没去过了。苏州的小巷古宅就是这样,你无心去看它,它就自甘孤寂地一天一天在你的不经意中慢慢远去。
打完这篇稿子,我马上去看看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