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传真|美国老师教会我如何爱中国

(2022-05-31 06:54:45)

【导引】“中国人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逆向种族歧视者,这些人往往都是从大陆移民来的,他们习惯了国内公知们崇洋媚外的洗脑熏陶,把这种思想用来迎合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谋求自身好处,不但让美国人看不起,也让其他华人鄙视。”初心、思想、人文、科普,这里是雨果云录,以下为天石先生发来的海外传真。

美国老师教会我如何爱中国

——邹天石  

最近许多人都在讨论那本算术教科书插图,为何大家忽然明白了这个早已存在的问题?更应当追问的是为何拖到现在大家才重视?

爱中国是我的人生底线

我们小时候接受过阶级斗争教育,树立了社会主义是非观念,但后来不讲阶级斗争了,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我们很落后,美国很强大;我们很丑陋,美国很伟大”,这种思想跟随着舶来品进入到每个中国家庭和个人脑海里。

我后来移民到了美国,抱着一腔对美国崇拜踏上了这个国家的土地,面对着一双双冷漠的眼睛忽然茫然了,这些人为何不是我所期待的样子呢?在学校里,我强迫自己尽快融入美国人群,放下身段,开阔心怀,很快就可以沟通了。

可是进入企业工作后,又开始遇到了各种竞争对手,种族歧视,文化矛盾,不断从灵魂深处爆发出来。在这个持续爆发过程中,我努力自我检讨,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步适应这种社会环境,凭借着进取精神求同存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美国老师们在不同时期给了我很多启发,许多老华侨也给了我许多鼓励。既来之则安之,我无法改变美国只有改变自己。要说向美国人学习了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爱国主义,爱中国的爱国主义。

这点让许多中国同胞意外,为何如此?每次看足球赛开始都响起美国国歌,所有人起立,摘下帽子,用右手捂着胸口,跟着唱美国国歌,他们都是自动自觉这么做,这让我感到非常内疚,我小时候为何没有这样唱国歌?

我的孩子在美国上学了,回家给我讲早上如何对着美国国旗唱国歌,下午如何被白人孩子打了,无奈之下,我告诉孩子这不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真正国家是中国。

我也想过让孩子爱美国,但心中无法跨过自尊心这道门槛;一个人没有自尊怎么活下去?爱中国也就成为我的人生底线。抱着这种人生底线,我和孩子一起成长起来,我们全家都讲普通话,一起包饺子,一起背诵中国诗歌,一起赞美祖国山山水水,爱中国由此成为我们全家都精神支柱。

令我意外的是,我和许多美国朋友的关系也因此大大改善了,他们觉得我与其他华人不太一样,很个性化,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是附和一般美国主流立场,他们愿意和我辩论,也接受我成为平等对手。

我从美国学到的三点分享

我从美国人身上学习到几点值得分享,一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二是浓烈的创新激情,三是厚重的尚武精神。

首先,美国人对于“我是谁”有非常明确的概念,这与基督教传统密切相关,认定自己是上帝选民,天降大任于己,为上帝救赎全人类,中国人缺少这种使命感,偏重于齐家而忽略治国追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比较空泛,处在你好我好的形式主义层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国家命运使命召唤力。

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的确有过人之处,这和他们的上帝使命感有很大关联,在中国人眼里或许有点不近人情,甚至傻气,美国人有一种超越人类常理的上帝视角,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外星人,然后才聚焦如何改变地球人类。

我不能说美国人一定可以创新更多更好,但他们的眼界是足够开放的,也因此能够更加尊从理性而不忘理想,强化思辨而不拘泥形式,勇于尝试而不好空谈。

最后一点就是尚武精神,从坏的一面看这是侵略成性,从好的一面看这是自强不息,中国人作为农耕文明民族缺少这种扩张精神也是事实。世界的科技发展来自军事冲突,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但却都害怕战争,许多华人到了美国也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气吞声,最后只会自我边缘化。

反观美国黑人和韩裔美国人比较尚武,白人反而对他们有几分忌惮。尚武在当今社会不是要你去打架斗殴,而是保持自强不息状态,为了自我尊严和族群利益不怕斗争。

中国人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逆向种族歧视者,这些人往往都是从大陆移民来的,他们习惯了国内公知们崇洋媚外的洗脑熏陶,把这种思想用来迎合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谋求自身好处,不但让美国人看不起,也让其他华人鄙视。

需要看透的是,美国人尚武就是尊敬强者,尤其是由弱变强的强者,当然看不起中国公知这类出卖灵魂的自卑自虐者。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相关创作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主流所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