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画,领会国画之精髓”周义发教授普及国画常识总论来了!

标签:
国画周义发教授 |
【编辑荐语】“在与古人交流的过程中累积‘功夫在诗外’的艺术情怀,方可朝着‘艺以载道’的大道阔步前行……”牛年新春,周义发教授潜心创作之同时,亲自捉刀撰写普及国画常识科普系列……
了解国画,领会国画之精髓
——普及国画常识总论
国画,是中国画的简称。它本来是泛指中国绘画,直到明代末期,为区别传入中国的西方油画,故称中国画。
在历经青铜器时代的艺术和汉朝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的过程后,如果从已发现的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由此说来,国画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种类,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其独特的绘画材料以及表现手法,在世界画坛自成体系,并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籍同功,四时并运。“足见中国画反映出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
国画要运用线条和水墨的变化,用勾、皴、擦、点、染,浓淡枯湿、阴阳虚实、向背疏密和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来取景布局,确认经营位置,描绘物象,不拘泥于西画中的所谓焦点透视,特别重视直抒胸臆和神韵的表达。
如果按表现形式及传统的装潢工艺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等。若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可分为水墨、重彩、浅绛、工笔、写意及白描等。
中国画十分注重意境及其内涵,在构图上基本不受某一具体时空视野的限制与束缚,一般用“散点透视”。画家可以把几千里的景色有机浓缩于几尺宣纸来构图。在画面中,注重以书入画,特别强调骨法用笔,即以点线和墨色变化,将笔法、笔性、笔势、笔趣入纸,将画家的娴熟技法表现其画外的情怀及艺术修养以形传递多彩多姿的神韵,甚而自然而然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强化作品的意境,抒展作者的想象力和对欣赏者的感染力,使作品更加悦目养眼、入脑养心、默化养性,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唯其如此,才符合历代公认而被南北朝时期谢赫确认为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的审美法则。
外师造化,是说必须以鬼斧神工般的大自然为师,领悟大自然的内在精神,然后以心灵感悟及创作激情,对大自然中的景物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提炼,养成观景、写景与思景的良好习惯,便可以出现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画家只有借助人物、山水、花鸟等自然界的灵性,领会古今优秀人物的精神和大自然变幻无穷的气韵,滋润和升华心灵,愉悦自己,再将客观的自然之美通过画家的主观努力,用其传神的笔墨感化他人,体现中国化的教化功能。这就是唐代画师张璪所倡导的“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深厚艺术内涵,这一名言,几乎成为了中国画家创作国画的基本原则。
研习国画,技法是重要的,必须讲究墨、色、空与点、线、面的对比及变化以书入画,以书鉴画等国画独特审美意识,赋予其笔墨功夫,并与书法、篆刻乃至诗词艺术相结合,这是让国画艺术积跬行远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练就“读万卷书”的习性,在与古人交流的过程中累积“功夫在诗外“的艺术情怀,方可朝着“艺以载道”的大道阔步前行。(周义发 2021年2月12日于北京颐源斋)
【关于】周义发,国家高级美术师、国家高级书法师;原文化部审定为国家书法师培训鉴定资格项目专家委员、高级书画评估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美术馆副馆长,多所著名高等学府文法、艺术专业客座教授,荣获中书协、中美协等艺术机构“德艺双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