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导引】无论“人人竭力,天下都安”之抗疫,还是“文化接力,五山大新”之情怀,也包括“人人出力,天下都安”之关怀,从凝聚人心的公益口号,到相关的组织、动员,述强兄都以“功成不必在我”之胸怀——不计名利、劳神费力。仔细品读了何兄《龙岸人看龙岸》之前言,不仅能深刻的感受到一个作家,甚至一个文艺家群体对故乡这片土地的敬畏,“文化接力”是其中最为庄重的仪式……
龙岸人看龙岸
——前言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在酒桌上经常讲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左翼作家周钢鸣,乱世枭雄沈鸿英,国民党中将何文运……这些龙岸的风云人物。长辈说到他们的时候,眼睛发光,充满仰慕。我渐渐知道,我的故乡,是一个崇拜英雄、敬畏文化人、对人生成功者由衷赞赏的地方。
稍大一点,听人说龙岸人“勒紧裤带也要送娃崽读书”,我意识到,我的故乡早就悟透了改变人生命运的途径!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我了解到,抗战时期柳州市五十四家单位迁到龙岸办公,《柳州日报》也在龙岸下珠村以油印方式继续出版。这里的物力、地力、人文社会环境,在战争年代呈现的“雍容”让人叹为观止。
五十年代,有个《广西日报》记者到龙岸采访,直接惊呼:“广西的乌克兰!”可见此地沃土辽阔,物产丰富,农耕文明成熟喜人。
我在宜州工作那些年,认识一个在汽车总站工作,开了大半辈子汽车的都安人,当他知道我是龙岸人,他翘起一个大拇指,说了四个字:”礼仪之邦”。这话从一个见多识广,走南闯北的老司机口里迸出,老实说,现在想起来我仍然感到微微震撼。发自肺腑礼赞一个地方,需要有多么美好的记忆作为支撑!到过龙岸的外乡人,想必都会对龙岸人的“待客之道”印象深刻。
作为龙岸人,无不为自己的故乡而感到骄傲。由于史料匮乏,龙岸历史的面纱远没有被真正揭开。老土城神秘地伫立了许多年。如今依然神秘。我少年时写了《土城童话》,我的写作从这里出发。“那时候不知道土城的历史,知道的人也没有说起。”
龙岸,赐予我无尽的写作灵感。也是从这里,我望见了灿烂的星空。近代以来,龙岸涌现的各行各业的能手和精英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这些花朵、果实、大树,都离不开桑梓大地的滋养。龙岸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是龙岸人血脉里的精神高地。也塑造了龙岸人的气质和性格。爱国爱乡知书达礼的传统在这方水土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尖山神笔,上穷碧落。
龙岸当代乡贤们爱乡心切,珍视故土历史上的枝枝叶叶,欣喜时代发展的光华神彩,多方收集有关文献,图片,甚至亲自提笔,直抒心中所感,回忆前尘影事,遂有这本图文并茂的《龙岸人看龙岸》。受前辈们之嘱,缀数句以作前言,实诚惶诚恐。(何述强于2020.12.6)
【关于】何述强被誉为“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他的散文独具生命个性的意象群;小说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故事生动地穿插于散文思绪之间;精雕细刻的语言描写,及情感波澜中静中有动的和谐的叙述节奏等,其散文整体呈现冬日暖阳般的情调,精致、温馨而持久。近些年来,何述强先生不但为广西几位实力歌唱家作词,还躬身于山区教育、扶贫等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