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内蒙古初二孩子的“相依相扶,拥抱春天”

标签:
中国纪事 |
【编者注】“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交付给双手,付诸于笔端……”作为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的追风少年,初二的崔越上半部叙事,下半部秒变小散,很棒很棒。作为内蒙古赤峰八中优秀的学子,初稿发现两个错别字(输入法习惯性错误也不行),打回去好好检查。最后,完全尊重原创,推送给精众与分众群体……
相依相扶 一起抗疫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本土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现在,对国内防疫带来巨大压力的就是境外输入病例。在这一点上,绝对不能让危难时刻才想到中国好的各色人等携毒、钻空子,特别是享受免费治疗,把全国人民两个月以来努力奋战的成果付之一炬。不过同时,也要向回国避难的“无毒者”敞开大门,并告诉他们:“欢迎回家!”。
在疫情中,很多人都是战士,窝在家里,要闷死病毒。旁人不清楚,身边的亲人的状态还是了解的。在疫情初期,爷爷并没有主动戴口罩,少出门,而是主动出门找人打扑克、下象棋。不论是谁劝说他,都无动于衷。
过了不久,不知什么原因,爷爷竟然主动来我们家都要口罩戴!这点变化,让我很是惊讶,不过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有些“顽固”的他,有待考证。而奶奶呢,慎始如终——待在家里,即使社区管控放松了,依然做到“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出门一定戴口罩!”。
自疫情爆发以来,老妈就没怎么出门,坚决响应钟老的号召;老爸最近半个月以来,一直奔波在出差的路上,完全响应大大复工复产的号召。而我呢,一直窝在家里上网课,可每当空闲下来,就会望向远方,看看那些树呀、草呀……
踏青骑行 拥抱春天
转眼到了四月中旬,北国的春天来得还是晚一些,小区里的柳树梢上刚刚窜出嫩芽,远远望去,只能瞧见几抹绿,只有近看,才看得切实,清晰,正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许是在漫长严冬中,人们对“待到春暖花开,便相约在花丛中”的特殊约定,近几日,街上的人竟然多起来了——赶在仲春时节,拥抱春天。我和父母也“履行”了这个特殊的约定,戴好头盔、口罩,骑车踏青去!
为了节省时间,这次我们并没有选择赤新线,而是选择在英金河后面的那条骑行路——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这条路叫什么名字。由于旁边的河床正在施工,道路并不好走,有时候甚至需要把自行车推过去才能继续前进。经过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鼓作气,终于到达了这条路的尽头——大板桥。这也是我第一次骑到这条路的尽头。
艰难的旅途中定然有不同的风光,一开始道路很窄,视野也不开阔,用“绿柳抚堤,桃花迎春”来形容比较贴切;后来把自行车“艰难”地推过一个陡坡地时候,便来到了万达,视野瞬间开阔起来,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再往前行,便看得见英金河宽宽的河道上竟然还反着光——水!是水!是生命之水!风吹过“湖面”,泛起了涟漪。这波浪便一个推着一个,承载着赤峰人民亘古不变的、追求幸福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向远方奔去了。
在我的印象中,英金河似乎就没有过水,只剩下生满杂草的河床,是我们放风筝的场地。而且这条河实在是太小了,在南方众多大江大河的面前,它根本不值得一提。它穿过现在的市中心,也不知道是何时,什么原因,让它干涸的,不过这条河确确实实是哺育了一代代赤峰人。
英金河 风筝谷
如今,可能是人们想深入开发这条河,近几年,就不断地有施工队在河床上开展一系列工程。父亲给我讲解它们的用途:“那是过滤用的……那是沉沙用的……”。
很多专业术语让我似懂非懂,不过我清楚:这条河马上就会有水了,它也可以恢复往日的容颜,继续流淌着,奔流不息……曾经英金河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放风筝的好场所,突然想到“风筝谷”,怕有水后就不能再……
小孩子手里抓着风筝线盘,向前飞奔着,而那风筝在蓝天上高高地飞着,是那样地高,高得只能看见一个小圆点,是那样地小,那样可爱的小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