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水滴筹 |
地推“扫楼式”筹款,按单提成!水滴筹被曝“爱心掺水”——变赤裸裸的生意?!必须看到,互联网平台帮扶大病患者获得网友救助,帮了很多家庭,很多人为此解囊相助,社会各界也多有肯定。然而,公益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这种“扫楼式”寻找求助者、按单提成的做法,突破公众想象,也引发舆论质疑,自然引起网友的讨伐!
当腾讯编辑确定此话题之后,自然要划划重点。“以拿提成为目的,引导患者筹款提供便利,是不是把慈善当成生意?
该不该?”,相信不仅从法律法规,也包括百姓的认知,特别是观感而言,答案都是清晰可见的。为什么本该阳光的事业,却被某些平台、某些人变成“一单接着一单”的龌龊生意,并梦想“点滴汇集成大海”呢?就此说三点:
一是,“国家大了,出点事正常,林子大了必然鸟儿多……”,每每面对西媒刻意放大,甚至无中生有的抹黑中国时,当然对这个国家在现代治理面临的重重挑战感慨不已。“有的中国人会把好事办的愈发好,有的把好事办得异常杂(含“砸”),这些也都是正常的,特别是在无心实体、金融收割依然强势,或称泛滥的当下,更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大肆收割的当下,慈善事业变成一门生意,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有的人将慈善救助当生意,有的将之当事业,也是正常的!毕竟,小市侩看重的是‘机会’——他们心中可没有什么亲情友情与老弱病残,人文主义者视事业如生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根植于骨髓的操守”。不怕没好事、最怕没好人——正确!好人好事还需良好的制度保障——绝顶正确!令人遗憾的是,“不管黑、白”三十多年的肆意,使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重整依然维艰,我们从扶贫、慈善领域有多少老虎、苍蝇被打、被拍可见一斑!
三是,“事业秒变生意不可拍,装圣人、扮大仙的忽悠骗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对腐败、违法违规等灰色地带的默认……”。我们从郭美美这些害虫曾何等招摇,以及依附红花会的那些人渣怎么“找项目、做项目”,相信不仅恶心、失望透顶,更是脊背发凉。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寡廉鲜耻、贪婪败德的家伙人模狗样?又是什么让那些互联网金融大佬能够“拉大旗作虎皮”?都该仔细深入的想一想,有司也该深入的查一查了……
最后,“为别人维权较真、拼命,为自己与自家人维权却总是尽量息事宁人,大事化小,乃至小事化无……”,这是我的好友刘大律师的有感而发。看到退伍老兵仵瑞华被冒名顶替工作23的种种遭遇后,想想:我们或许都太过妥协了,以至于一步一步的丧失着底线与坚守。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老兵,三十年前——国家的优抚都享有,后来就没了。还有,六弟是聋哑——有一级残疾证,咨询了民政部门、学界朋友,按“硬性规定”早该享受低保,奇怪的是,大数据也好几年了,还是不见踪影。看起来,不较较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