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礼就拉黑”可不是一般的损友!

标签:
收完礼拉黑来而不往 |
分类: J.每周·舆情观察 |
摘要:“给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婷婷(化名)送完结婚礼金后,该同学竟然退出同学群,还将一群送了礼金的好友全部拉黑了……”,厚不厚道——虽然我们天天嚷嚷做人要厚道,自由公论,但个别“地上的湖北佬” 如此精于算计,难怪“婷婷这么做很有可能是‘躲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回礼’”的诘责了。当腾讯编辑就“什么是礼金、什么样的人算朋友、一般朋友邀请会去吗?”询问看法时,本人首先想到了战国时苏秦老爷子那句经典的“看人下菜”,也就是“区别对待”吧……
作者:孙雨果
“给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婷婷(化名)送完结婚礼金后,该同学竟然退出同学群,还将一群送了礼金的好友全部拉黑了……”,对于发生在湖北沙市的这一奇葩事件,后面的分析似乎很合乎情理,“这些被拉黑的同学中,很多都还没有结婚,婷婷这么做很有可能是‘躲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回礼’”。做人要厚道,这应该是我们大部分人天天嚷嚷的,这婷婷同学厚不厚道,应该算是立下可判了。别人不臭终归不臭,即使你喜欢歪歪别人臭也徒劳,现在的问题是,本身很臭,不用别人说也是臭到家了。
突然想到身边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两闺蜜,大学毕业之后,一个去了一线城市,一个留在了家乡的小镇,毕业两年后,当小镇的同学到“梦想中的大城市”旅游时,正赶上闺蜜与老公创业初期,他们为她与带去的游伴准备好了家中最好的房间居住,并竭尽所能给予了接待……没想到,自从闺蜜回去之后,两人逐渐疏远,那个曾经清纯的女孩开始羡慕其它“在外面的人”,沦为了拜金女的粉丝……再后来,在一线的闺蜜十年后回到家乡,了解到“某某说你……”后才恍然大悟,“说我当时生活很差不要紧,但说我没一点前途,尤其是……”。
“不该来的,与不该去的损友——都要远离,特别是价值观近乎天地之别的——根本不存在相互理解,更和你付出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对于那位善良、美丽女孩后来的深刻认识与总结,本人深以为然!当然,如此“收完礼金就拉黑”,不只是礼而不往!也不是一般的损友!像婷婷同学这种“地上湖北佬”的精于算计,得到“很有可能是‘躲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回礼’”的诘责自是难免了。当腾讯编辑就“什么是礼金、什么样的人算朋友、一般朋友邀请会去吗?”询问看法时,本人首先想到了苏秦老爷子经典的“看人下菜”,也就是“区别对待”,下面还是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之:
首先,礼上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一句“来而不往非礼也”应该浓缩了其意涵。对于礼金(也包括各种礼物的折现价值),个人一直认为不仅仅体现在“金”字,而首先反应在“礼”上,故本人对于“有来有往”的相关社会活动,或简称为的相关公共关系活动,历来秉承乐观其成的态度。由于我和妻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来到北京,对于各种婚宴等通知,或函告,先“感谢惦念”,然后汇礼金——大部分有亲朋代送,至于那喜宴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的。遗憾的是三个外甥女出嫁正赶上俺的“动荡期间”,不但没能参加,也没有像对待其它晚辈那样及时表达心意(此后,为了体现“公平”——其它晚辈都是只“礼”不参加了)。
其次,什么是朋友?这应该是公说婆说,最难达成共识的,有“相交密如油”的勾兑小人,也有“把酒掏心肝”的狐朋狗友,更有“识字、闻声、观举”而惺惺相惜的谦谦君子,当然还有“恍然不知所终”的市井行尸,以及对“哪里有骨头”嗅觉灵敏的狗狗家族。“吾不言何谓君子,肯谦让的就是,吾不言何谓小人,痴迷蝇头小利的便是”,按照古之“君子=(真)朋友”的鉴定,“千里送鹅毛——心心相通”者便是,至于,市井之下的作揖颌首,以及把酒提银,有些属于不得已的应酬,自然是“看人下菜”,或称“差别化对待”的范畴。
最后,价值多元时代,其最大的体现就是公共关系上的“差别对待”(这是属于必须“看人下菜”的那部分)。对于“一般朋友的邀请”,比如吃饭、婚宴等等的“去不去”问题,回答也简单,就是“该去的必须去,能不去的坚决不去”。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权贵们的“政治联姻”,还是市井的婚丧嫁娶,“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或者说“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三教九流,并分三六九等”,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称你甘于什么样的位置,尤其是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想清楚了这些,才是“去不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