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雨果:参与新京报网和深圳卫视初次合作的断想(一)

(2009-11-13 21:41:33)
标签:

电视

深圳卫视

新京报

观察家

司马南

五岳

杂谈

分类: D.雨果专栏·公益中国
  昨天,参加了新京报网和深圳卫视的《22度观察》的第一次合作,参与的话题是:“捞尸”应该由谁负责?政府?还是公益组织?还是……
  说实话,在整个节目被这单一的问题纠缠着,还要以湖北荆州的“捞尸”事件做例证的时候,本人在现场很是困惑:没有很深入的背景分析,怎么能对症下药呢?怎么能提供好最佳的“捞尸”选择呢?
  坦率的说,自从2000年参加过小崔的实话实说之后,多年来,对于类似作秀、走秀的邀请,不管是嘉宾,还是纯粹帮腔,一直不是很感冒,原因无他,一方面,小崔已经把中国话题讨论类节目(主要在社会性、文化性较高的)做到了极致,特别是,小崔以他的机智、幽默、风趣,很好的运用了汉文字,一字多解,一词多解等等,合理的规避了我们“敏感控制”的诸多瓶颈,确实使很多社会关注的事情得到了实话,也得到了实说;另一方面,对于作秀、走秀性质的话题历来不感冒,尤其,对于从浮皮潦草的走秀、作秀节目“混出名堂”的主持人也没有什么信心,他们怎么能主持好社会关注比较大的“话题”节目呢?
  也说实话,对于昨天参与的节目效果如何,本人不想多加评论——感觉自己对电视也没有什么评论权(因为本人充其量就明白一点平面、广播和网络罢了),加之,有影像等效果的多方弥补和冲击,电视类节目的好看性不必怀疑,等该节目真正播出的时候我们再审视吧。
  必须承认,作为网络中炙手可热(也是豪居全国顶级平面大众评论刊发率最高的!)的五岳散人和著名作家司马南先生,这二位确实是本人最为钦佩的“明白人”,这从昨天节目录制现场五岳兄弟的很少主动发言(他的年龄应该在35岁左右,当小我几岁,就在这里冒昧的以兄弟相称了),但区区发言均直指要害——可见一番。而司马南先生的劳苦串联,可见其宏大的搏辨功力和特别风采。所有这些,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可能达到此等境地的!
  由于本人从来有“根据观点记忆人姓名”的不良嗜好,至于其他的几位嘉宾,恕本人脑袋进水——具体叫什么名字确实都没记住!所以,也没有什么必要在这里唠叨他们什么了……
  看起来,不管在线的访谈,还是电视类话题,一个好的节目要想做好,不外乎两点:
  第一,尽量发动五岳散人这样有真货的多说话——狠狠的把他们的东东掏出来,掏的越多——精彩度越高!同时,尽量,别让司马南先生太辛苦——这功夫全用在“不用周旋的周旋上”实在太累!
  第二,看起来,在俺们大大的中国,滥竽充数的确无处不在(自从我的老乡,喜欢摆弄吹拉弹唱的齐国雅士们发明了这个伟大词汇之后,滥竽们就如影随形的伴随着我们整个民族,一直作为我们民族可做“娱乐”的重要戏份,也算曼妙生活的一个点缀吧),让喜欢大义凛然,也特别惯于慷慨激昂,但从一开始就离题万里,还持续喋喋不休的所谓“专家”们尽量免开尊口,这是主持人的艺术和技巧,也是最大的责任!
  最后,建议我们的京报观察家的朋友们,如若再参加类似节目:
  第一;掌握好话语权,简单的说,就是尽量把话筒多控制在我们的手里!永远别让那些“貌似”专家的家伙在那里浪费时间(其实主持人那时和我们是同一阵线——巴不得有人出头帮他打断此君!),在中国,个别所谓的专家和寻常百姓没什么两样,他们也不过是凑个热闹,客串个角色罢了,和那些喜欢走秀和作秀的戏子没什么两样(他们和戏子强过我们普通百姓的地方就是脸皮超厚而已了,关于此,详见本人关于此类“专家”的百态描述的相关文章)。
  第二,不必太温柔,不必太客气,在那里,要大声说话,当然了,去之前和回之后——都要大口吃饭!既要保证大声讲话的给养,也要保证“散戏”之后的营养补充,这头功和扫尾都很重要,关键是自始至终都要保持住快乐的参与心态!
  再后,感谢新京报网让本人加入这个团队,又参与和观摩了一次特别的“话题”,受益匪浅自是必然,谢谢!
 “代表”的不好也请大家谅解,再谢!
京报观察家本期评论团队“捞尸"剪接:http://news.bjnews.com.cn/news/2009/1113/51084.shtml
《22度观察》本期节目地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