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果:完整的人文与完整的何述强
(2009-10-10 10:20:06)
标签:
桂林日报人文环境何述强西北杂谈 |
分类: E.雨果专栏·半月谈 |
长期处于北京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尤其是在传播这个残酷的文化产业内浸淫,看什么都惯于带着“文化”的有色眼镜,审视那里的人文、教育环境等等。初次接触桂西北,自然也带着苛刻的心理在“审判”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多处是裸露的喀斯特石灰岩和第四纪黄土,鲜见东北白山黑土那种肥沃和富庶”。不免生疑“如无大自然丰沛雨水的恩赐,这里石缝不会长草,干裂的黄土将吞噬一切生灵”。要知道,只有肥沃的土壤和阳光雨露的合二为一,才算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可是华夏亘古不变的衡量指标!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首先感谢桂西北的一位朋友,他就是原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民刊《南楼丹霞》文学报总策划、现《南方文坛》编辑部主任何述强,是他的引导、指导让我逐步接近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和人民,并能用全面的视角来看那里的人和独特的景致。
说起何述强,你不能不被他特有的感染力所吸引,尤其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乐观、爽朗、率真,完全可以称得上桂西北人文积淀的最佳浓缩版。也正是由于何述强等学子们对那片土地的孜孜以求和人文精神的日积月累,今日桂西北的吸引力和文化辐射力正不断地扩大和加强……
工作因素,我和何述强在相识八年多的时间里仅仅有过两次见面机会,一次是2000年的中秋——我们在广西宜州结识,一番思想的碰撞后,启动了挚友交往的开端。之后,再见已是2008年北京那个金灿灿的十月——他来鲁迅文学院学习,这期间,我们相谈依然甚欢,此外,与鲁迅文学院第九期部分学员的交谈也非常热烈,使得本人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朋友之情谊不因时间、地理等因素而疏离,而在于价值观的求大同,再次验证和体会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定和从容!
说实在话,和何述强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给我的感受总是飘忽不定,尤其因为他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弄得我每每有灵动思维需要找朋友——碰撞一下,然后试图最大限度升华想法的时候——多因难觅仙踪而大为懊恼和苦恼。直到去年秋天的一次聚会,在北京的广西作家梁越的素描“老何做事很讲究坚持和状态,只要他认为进入了自己钻研和生活的最佳境界,高官厚禄对他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我算彻底的进入了他执著、更为率真的内心“静”界……
不可否认,地下矿藏的丰富是暂时的,是可以挖掘殆尽的,惟独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滋润贫瘠,更光大思想!自然,一个没有文化吸引力的人文环境,是不可能给人民最为深厚的滋养的!同样,一个没有感召力学者群体的环境,是万万不可能达到引凤落架的强烈磁吸效应,进而促进该栖息地的人文环境与时代同行,并得到整体跨越的。对于桂西北,幸运的是,拥有坚持“静态”中不懈追索的何述强,以及同样出自那片神奇的热土,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朋友东西、凡一平、鬼子等具备强烈张力和引力的作家群体,为那片土地持续增加着她的光彩,无形之中,他们的“不离不弃”,已成为指引桂西北学子坚定走出山门的领头雁!
令人回味的是,当浮躁的全球化逐渐向大杂烩和四不像逼近,大有将一些民族的,以及地域的文化冲击的七零八落之势时,再说起长期以桂西北为考察对象的何述强竟然显得那么鲜活,桂西北,尤其是“历史”的桂西北,在他的血脉之中早已是一种久远的积淀,或者说,一种特殊的色彩,一种与生命有关的深沉的回响,一种神秘的运动变化着的因子。这从他“千秋眉眼龙江河”的时空追逐,尤其是那古风古韵般的娓娓道来,我们看到他的血液已与生养他的那篇土地彻底交融在一起,那片土地赋予他生命、智慧、思想,而他的思想,他的襟怀又赋予了那片土地
“超静态”——永恒的文化意义,可以说,是何述强和他的作品,使桂西北的人文环境走向生动,走向完整,并让“外面的世界”被他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所感动!
唯一感觉遗憾的是,由于本人才学疏浅,所以,对于他的大部分作品一直很少敢于评判,但是,考虑到文学的源泉自然是来自社会、取自大众,故尝试从他和他的作品浸透出的强烈人文气息,来解读其对儒家影响深厚的三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观念的表现和表达方式,到如今以"彻底的第三方"身份下笔,算对桂西北的相关人文、社会、区域精神、区域特质做一个肤浅的读解吧。
本篇已于10月4日被桂林日报“理论*时评”版选登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10046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