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09特评:完整的人文与完整的何述强

标签:
人文鲁迅文学院南方文坛何述强西北杂谈 |
分类: C.雨果专栏·极品男女 |
毕竟身在所谓的文化产业内浸淫,所以每每看人自然带着“文化”的有色眼镜,审视那里的人文啊、教育环境啊等等,就比如一说起附庸风雅的官宦文化骚人,人们自然想到那些完全的貌似官样、打着官腔、华而不实的江苏、浙江的得势也得利的御用文人一样,所以,初次接触桂西北的时候,自然也带着苛刻的心理在“审判”着那里:在这片土地贫瘠——多处是裸露的喀斯特石灰岩和第四纪黄土,鲜见东北白山黑土那种肥沃和富饶,自然会质疑:如无大自然丰沛雨水的恩赐,肯定是石缝里不会长草,黄土干裂的会吞噬一切生灵,能出产出什么绚烂夺目的产品和精品呢?要知道,毕竟只有肥沃的土壤和阳光雨露的完整统一,才算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可是华夏亘古不变的衡量指标!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首先感谢桂西北的一个朋友,他就是原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民刊《南楼丹霞》文学报总策划,现《南方文坛》编辑部主任何述强,是他的引导、指导让我逐步接近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和人民,并能用全面的视角来看那里的人和独特的景致。
说起何述强,你不能不被他特有的感染力所吸引,尤其从他身上所看到的乐观、爽朗、率真完全可以称为桂西北人文积淀的最佳浓缩版,完全可以说,正是由于何述强等学子们对那片土地的孜孜以求和人文精神的日积月累,今日桂西北的吸引力和文化辐射力正不断的扩大和加强……
工作因素,我和何述强在彼此相识、认可已经八年多的时间里仅仅有过两次短暂的见面的机会,一次是2000年的中秋——我们在广西宜州结识,并展开了系列的交流和碰撞,匆匆开启了挚友交往的良好开端之后,再见面已然是2008年北京那个金灿灿的十月——他来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时候,这期间,我们彼此地相谈之欢快,以及和著名作家梁越、广西著名诗人张民、鲁迅文学院第九期部分学员的三方,或者多方交流和碰撞之热烈,使得本人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朋友之情谊之不会因为时间、地理等距离的因素而疏离,而在于价值观的求大同,再次深刻的验证和体会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定和从容!
也说实在话,和何述强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给我的感受总是飘忽不定——尤其常常因为他总是更换手机号码,搞得我每每在有灵动思维需要找一个朋友碰撞一下,然后试图最大限度的升华想法和感受的时候——因为难觅其仙踪而大为懊恼和苦恼(这种状态直到其进入《南方文坛》工作之后才算芳踪随时可觅),这其中因为老婆师从于他,跟随他学习三年,对他比较了解,这个时候老婆总是开导说“何老师他们搞文学的人,不会像你们事事考虑效率和效益,随时开机等待机会和利益那样……”方才作罢。直到去年秋天的一次聚会,作家梁越的素描“老何做事很讲究坚持和状态,只要他认为进入了自己钻研和生活的最佳状态,高官厚禄对他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我算彻底的进入了他执著、更为率真的内心“静”界……
正如地产巨商潘石屹所说“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不在于他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关键在于他吸引人的能力有多强”,同样的道理,一个没有文化吸引力的人文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下矿藏的丰富是暂时的,是可以挖掘殆尽的,惟独文化吸引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滋润贫瘠,光大思想),是不可能给人民最为深厚的滋养的,同样,一个没有感召力学者群体的环境,是万万不可能达到引凤凰落架和磁吸效应进而促进该栖息地的人文环境能与时代同行并得到整体跨越的,对于桂西北,同样幸运和值得期待的是,拥有追求“静态”中不懈追索的何述强,以及同样出自那片神奇的热土,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朋友东西、凡一平、鬼子等具备强烈张力和引力的著名作家群体,为那片土地持续地增加着她的吸引力和光彩!
偶尔想起何述强,也自然进入了他宽阔的内心世界:
说他率真、博学,与他聚会、交谈的爽朗、达观无不浸透着一个文化人的至诚、至真,他可以豪放如古人的对酒当歌——真正把你带入了古风古韵的遥远世界,恍惚之间似乎到了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你跟随着他悉心体会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大丈夫一去兮不复返”之出燕京(今北京)过保定(易水:位于保定徐水县)踏上西去长安(今陕西西安)不归路的凄壮,屈原汩罗江边凄美站立的绝望完全就近在身边、耳边、眼前,只有那个时候,你内心世界才能拥有了真正的震撼:你才深刻的感受到了汉文字高度的凝练和概括、解读能力,也深刻感受到汉文学广博、深邃,自然也强烈的激励自己——只有潜心学问,你才会达到阅读和解读的境界,才不会成为肤皮潦草的旁观者和落魄者,在沉醉古风的同时,你也被融入其中强烈的思辨,更有单刀直入的对深刻问题的直落要害所牵引!
说他古道热肠,从他对鲁迅文学院短训班同学的热诚和帮助,尤其他对于我这个朋友过于劳碌的担忧,以及表达自己给朋友的祈福和祝福方式上可见一番,嗜书如命的他,在京学习的所有业余时间几乎都浸泡在潘家园古书市场里,但是,即使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他始终惦记着对朋友的表达,独特的理解和祝愿,不能忘记08年忙碌的秋天,也不能忘记那天气喘嘘嘘的何述强从潘家园选中一幅祥和、睿智的作品,在亲自指导商家装裱之后,一路从市内奔向我郊区的老窝:茶没有喝完一杯,又必须亲自选定家里他认为积祥纳福的地方——帮我亲自挂好、摆正才算做罢,以至于2008年的年底我和老婆一致认定这是“人气最旺之年”,而在旺年的最幸福的事件中:何述强赠送的作品加上巴西木、金鱼缸环绕的角落被评为我家最拥有福气、最温馨的角落……
唯一感觉遗憾的是,由于本人才学疏浅,加上非文学纯粹科班出身,所以,对于他的大部分作品本人一直很少敢于评判,但是,考虑到文学的源泉自然是来自社会、取自大众,本人也只能试图从其中浸透出的人文气息来解读其对儒家影响深厚的三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观念的表现和表达方式而已,所以动笔试图以"第三方"的形式,对桂西北的相关人文\社会\区域精神\区域特质做一个读解,所以,就拿这个可爱的家伙做"靶子"吧!
人物小链接:关于何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