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明·孟子故里——邹城博物馆(精品厅)
精品厅:邹城自古就被誉为“邹鲁圣地”,以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发达的邹鲁文明而享誉天下,那些文物特色独具、魅力永存的文明古代文物遗珍,是这一辉煌历史和发达的实物见证。博物馆从馆藏1.5万件文物中精选出部分文物珍品进行集中展示,反映邹鲁先民创造的绚丽的古代文明。
龙纹玉璧:东汉·邹城市铁山前汉墓出土。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器物,由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用玉璧来敬天、祭天。礼天的玉璧须用苍色,象征着天空的颜色。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玉璧的延续时间很长,历经商周、春秋、战国,在汉代还大量存在,而随着工艺的进步,纹饰越来越精美,但祭天的功能逐步减退,逐渐演变成佩戴的装饰品和馈赠的物品。春秋战国时代相当精美,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这块玉璧为大壁,青玉质,呈淡绿色,纹饰分为两层,内层饰谷粒纹,外层饰两组夔形龙纹,龙头部为兽面形,眼鼻突出身躯细长且弯曲,纹饰生动精美,线条流畅,雕琢精致。它的面世,对于解汉代时期礼制、社会风尚和制玉工艺等具有重要价值,实为汉代玉璧中的珍品。
三彩兽足炉:1986年于邹城市大束镇云山营出土,唐三彩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陶器制品,主要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由于使用的是含毒的铅釉,三彩器主要用作随葬冥器,日常生活用具极少。唐代典章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死后可随葬相应数量的冥器,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用三彩器随葬的。这件三彩炉为罐形,圆腹三兽足,施黄、白、绿三种颜色,造型端庄,色彩艳丽,是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青釉辟邪:西晋,郭里镇独山村刘宝墓出土,1974年2月至6月,邹城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了一座西晋大型砖墓室——刘宝墓。墓室为弧形砖顶,方砖铺地,四周皆用青砖砌垒,曾遭盗掘。出土文物多达60多个品种170余件。该辟邪,青釉质,青绿色釉。器体似一昂首蹲伏的狮子,背上正中有一圆形直口,为插放蜡烛之用。辟邪是古人幻想的神话动物,似狮而带翼,它来源于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为大狮子,大概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流行,具有祈福消灾保佑平安等吉祥的含义。此器造型古雅秀巧,新颖脱俗,釉色温润,是一件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西晋青瓷艺术珍品。
刘宝字道真,西晋山阳郡高平人,生年不祥,卒于公元301年。刘宝自幼聪颖,能歌善箫,曾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任从事郎中,后任吏部郎。他善于骑射,精于武功,作战英勇,又先后任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等职,后因戍卫北境有功,赐爵关内侯。刘宝不但善武,而且能文,尤通经史,著有《刘宝文集》3卷及《历代史书考异》,流传于世。《世说新语》《汉书叙列》中有其生平事迹。今人谭正壁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将刘宝列入文学家之列,是邹城籍文武兼备的历史名人之一。刘宝墓的发掘,为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山东境内的西晋考古提供了可靠的断代依据,并以确凿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山阳郡高平在今山东邹城西南一带,为寻找确立古高平的地望提高了重要线索。
银瓶:清代,孟府旧藏。
翠镯:清代,孟府旧藏。玉质莹润,呈红、白色,雕琢精细,制作精美。

蟠龙纹玛瑙瓶:清,高14厘米,1986年邹城镇东关办事处出土,白色玛瑙琢制,器体作扁圆形,子母口,盖上一蹲兽昂首怒目,扁圆腹,圈足,腹两侧镂雕蟠龙,虬曲攀扶,护持宝瓶。腹部饰有水中盛开的荷花。整器古朴典雅,温润可爱。
料酒器:清。料器又称玻璃器,是明清两代普遍使用的工艺品。金星料是料器的一种,其成色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玲珑可爱。

白玉山子:清,孟府旧藏。高13、5厘米,宽13.6厘米。玉质光润,色乳白,山形,主题图案圆雕,一老者躬身站于芭蕉树下,后有一童子持扇随行,周围垒筑皱、透、瘦、漏的太湖石,垒石间芭蕉丛生,繁密茂盛,一副迷人的江南园林的安谧的景象。

仿汉玉刀:清代,孟府旧藏
费敏父鼎:鼎是古代的炊器,用于烹煮肉食,相当于现在的锅,有的也用于装肉食。商周时期,鼎是用来别上下、明贵贱的一种礼器,使用不同数目,代表贵族的身份、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成为标志统治者权;这件鼎1972年出土于邹城市下山庄斗鸡台遗址出土,铸于春秋时期,造型古朴,纹饰清晰,内刻铭文为:“费敏父作孟姒#
媵,其眉寿万年永宝用”17字,费指古书中记载的“费国”,费国是山东境内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在今山东费县东部一带,意为“费国敏父为女儿孟姒陪嫁用的宝鼎,让它永传万年子子孙孙永远享受。鼎身饰有变形龙纹,线条清晰,铸造精美,对于研究当时礼制和费国的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青铜铸造工艺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

西晋围棋子: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由棋盘和棋子组成,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围棋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近年来,国内相继发现了石、陶、瓷质的围棋盘,而保留至今的围棋子极为罕见。1974年,在对刘宝墓进行发掘时出土了这幅围棋子,围棋子出土时盛放在圆形灰陶盒内,用黑、白两种自然石子磨制而成,有圆形、椭圆形,形制不拘一格,造型古朴自然。现存黑棋子103枚,白色棋子129枚,比一副围棋实际少68枚,应是墓主生前使用之物,为研究我国围棋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瓷虎子:溺器,刘宝墓出土,青瓷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品种,它在坯胎上施含有铁元素的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铁元素的呈色作用,经高温焙烧呈现青色。该器呈茧形,头部做虎头状,造型富硕精美,犹如一只雄健的猛虎欲待前扑之势,胎体敦厚坚硬,釉层光亮凝厚。其用途有水器、溺器之说。西晋青瓷在山东境内发现极为罕见,而青瓷虎子出土在山东尚属首次,为西晋青瓷的代表作。

铜簋:出土于峄山镇大庄村,为西周时期的一件铭文铜簋,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簋是古代用以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食器,相当于今天的饭碗。古人在宴飨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到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商周时期,簋还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列鼎配合使用。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士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铜簋的出土地点,据文物工作者考证属西周时期邾国,簋内所刻铭文为“#作姬#宝簋其万年眉寿永宝用。”证实该铜簋为别国贵族将女儿嫁于邾国贵族时的陪嫁品。此簋圈足下有三兽形足,腹部两侧有一对龙首耳,盖面与横条纹,造型厚重,纹饰精美,它为研究邾国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