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2013-08-20 07:52:58)
标签:

河南

安阳

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发展史

旅游

分类: 杂文游记

恢弘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一部分:汉字源流释古今(二)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位于二楼东厅,主要包括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这里展示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造型小巧精致的铜印;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

第三单元 钟鼎千秋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这一组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墓葬。每件青铜器内都有铭文“爰”字,是商代某家族的“族徽”。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作册兄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銘文为“乍册兄”三个字。在当时“乍册”多为史官。最后一个字“兄”,可能是这个史官的名字。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装饰着三组兽面纹。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云己鼎:这件圆鼎内侧有两个铭文。第一个字是一个族徽。第二个字是自己的“己”字。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字数普遍很少。当时的贵族常常把自己名字或家族的族徽铸造在上面。这件青铜器纹饰精美,正面是殷商时期常见的兽面纹。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展示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殷商时代使用的青铜器制造方法大多为范铸法。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根据从古代青铜作坊遗址发掘出的实物,再结合青铜器的外形分析,专家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范式铸造方法制作的。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范铸法工艺流程共分为五步:
    第一步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在制好的泥模上画出铜器纹饰的轮廓,凹陷部分直接从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则另外制好后贴在泥模表面;第二步为翻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泥模表面,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第三步为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用的泥模均匀削去一薄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铜器的铭文就刻在内范上。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铜液留存的地方,两者的间距就是青铜器的厚度;第四步为浇注,将铜液注入陶范。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铸铜器。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器;第五步为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青铜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铜器。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司母辛鼎: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在这件鼎的内壁上铸刻有铭文“司母辛”。“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是指他的母亲,是子辈对其母亲的称谓,“辛”是妇好的庙号。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女将军。在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妇好率兵出征,最多一次率兵达一万三千多人。

    它的口部成长方形,长边长64cm,宽边长48cm,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是比较直的,而壁的下部则是略向内收,底部为平的。在底部的下端还有四条圆柱形的足,足高为31cm,成透底空心足,足孔深为28cm。

    在鼎外壁的四角各有一条扉棱,与四足上端外侧的扉棱呈一条直线,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雷纹衬地。腹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乳钉纹三排,乳钉浮出器面。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细眉巨角,纹样浮出,极为醒目。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最具代表的就是这件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它铸造于商代晚期,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鼎。大鼎通高1.33米,长1.1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字。“司母戊”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后母戊”。后是崇高伟大的意思,“戊”是器物主人的庙号。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祭祀自己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此鼎龙纹盘绕,鼎身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有虎食人头图案。我们可以从鼎的规模推想3200余年前商代铸铜工艺的水平。鼎,最早是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金文穿过商代的岁月长河,到了西周时期,其字的形体略承商代金文之风。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善夫吉父鬲[]:共3件,于1940年在陕西扶风任家村窖藏出土。每件通高12厘米,口径16.7厘米,腹深6.8厘米。鬲是古代炊具,样子象鼎,足部中空。善夫吉父鬲保存完好,铭文17字,铸造范线范缀清晰,皮壳锈色清楚,其铭文对研究周原青铜器及生活礼仪具有重要价值。“善夫”在西周时期的官名,有点象“炊事长”,负责饮食。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这组器物很有来历。它们最先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程潜收藏,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收藏了这套文物。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善夫吉父酃[líng]:共2件,每件通高37.6厘米,口径15.2厘米,腹深30.4厘米。盖榫和口内壁各有铭文15字,对研究西周历史及“善夫吉父”家族有重要意义。

    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国人,伯吉父的亲属。曾为周王掌管御厨。(据1974年12月陕西扶风县北桥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铭文)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伯梁其盨[xǔ]:高19.5厘米,腹深10厘米,盨(xǔ)是古代食器。长方形的伯梁其盨,两端有兽首耳,圆足正背面有壶门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盨盖内和器内铸有铭文:“白(伯)梁其作旅盨,用享用孝,用�眉寿多福,畯臣天子万年唯极,子子孙孙永宝用”。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太师虘簋[cuó guǐ]:高20.7厘米,宽30.2厘米,重6.12kg,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这件器物的盖子上有铭文7行70个字。记载了太师虘受到封赏的年、月、干支日。在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余件,但是像这样完整记录年月日的仅有30余件,所以这件青铜器铭文非常珍贵。
    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 “正月既望甲午,王在周师量宫。旦,王格大室,即位。王呼师晨召太师虘入门,立中廷。王呼宰曶赐太师虘虎裘。虘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宝簋。虘其万年永宝用。唯十又二年”。大意为:“ 正月既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一个将军师量的宫中。天亮时,王到达一个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将军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太师虘站立在庭院中部。周王呼宰夫(王宫总管,也负责出入王令)叫曶的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太师虘当场宣扬了天子的大德与英明,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这件事在周王十二年”。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逨[lái]盘:为国宝重器之一,为“中国第一盘”。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逨盘于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该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这件器物重要就重要在它的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西周时期有一个权势显赫的“单氏”家族,其政治地位仅次于周公和召公。该盘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从皇高祖单公到逨8代人的历史,他们在辅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铭文在记述单氏家族历史的同时,自然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虽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对周王世系谱作了记载,但司马迁的这一记述一直没有考古学材料加以证实,难免让人将信将疑。速盘铭文则第一次从出土文物的角度证明了《史记》对周王世系谱的记述是正确的。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辅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绩,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是建国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铜盘。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曾仲游父壶:为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觞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铭文。原器通高66厘米,上口长23.1厘米。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花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盖内壶内口内壁各有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曾中游父方壶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曾中游父方壶造型美观,文饰华丽,是技艺极高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庚儿鼎:属于春秋中期之物,1961年12月山西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据铭文的内容判定它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其主人为徐王庚作为王子时所作之器。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定名为“庚儿鼎”。此鼎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请大家注意,徐国之器何以流入晋国呢,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徐与吴楚关系密切及当时有以“宗器相赂”的史实,认为此鼎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这可是古代贪官受贿的铁证了!鄂君启车节属于战国晚期之物。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青铜铸造。“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通过车节和舟节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得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形似剖开的竹节。铭文字数,黄金丝镶嵌铭文148字。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好象今天的通行证或者路条。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此节为研究当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外,其器型迄今为止仅此一见,更显珍贵异常。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贾伯壶:原存于香港梁梅女士的御雅斋,2011年,梁女士欲出售该壶,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安排下,中国文字博物馆制定了《贾伯壶征集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随后,国家文物局邀请国家文物专家对该壶进行了严格鉴定,认定其为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建议中国文字博物馆征集。此后,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文物收藏者多次协商,并于2012年2月达成一致意见将该壶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宋公栾簠[]:簠是当时盛食物的器具。这件青铜器上有铭文20字。其中第一行是:“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 。“殷”是指殷商,唐是指商代第一位国王成汤。宋公栾即宋景公。这段铭文中,宋公栾自称是商汤的后代。从整段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簠是宋公栾为其妹勾吴夫人出嫁时陪嫁的的器皿。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平王东迁以后天子势力逐渐衰落,而这时诸侯国的青铜器日益增多,无论是从青铜器的制作上还是金文字体都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楚曲子赤角簠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陈喜壶:高48.5厘米,口径18.5厘米。陈喜壶属于春秋时代之物。1952年山西省政府文物室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古铜壶一件,后来在山西省博物馆公开陈列后引起学者重视,纷纷撰文考证。学者多认为是春秋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铭文与壶身纹饰风格不尽似,铭文可能是镶补所加,双耳亦可能是另铸拼接上去的,有作伪的可能。大家看看是否是呢?后来学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该器双耳并非镶补拼接之作,而是采用了分范合铸的方法铸造出来的。不是一次铸造的结果。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第四单元 物以载文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在这一单元之中,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可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版,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这些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面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温县盟书:出土于河南省温县。这些玉石薄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主盟人韩间子,为了争取力量打击敌人,于晋丁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了一次盟誓活动。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也有记载。温县盟书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资料,同时纠正了史书记载的一些错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先秦时期,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中国古代货币一般不铸图案,其主要修饰是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因此钱币文字的书法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最为丰富,有刀币、布币、圜钱、金版等。上面刻写的字数较少,多为地名和数量。您看到的 “安阳平首布”,它的形状像铲形的农具,上面刻有“安阳”两个字,是地方的名字。但不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当时韩、魏、赵三国均有叫安阳的地方。三个诸侯国“安阳”二字的写法各不相同。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刀币:它是由古代青铜削刀演变而来的。您看到的这枚明月刀上面有“明”字,是燕国的一个地名。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圜钱:圜钱分为方孔和圆孔。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二展厅

    通过这一单元可以看出,先秦的文字载体具有多样性,但与此同时,文字的字形也具有多样性,如这几块展板上展出的文字,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不便,因此,统一文字便成立社会需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

——2013.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