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胶南·琅琊台

(2013-04-07 07:36:59)
标签:

2013清明

山东青岛

胶南

琅琊台

旅游

分类: 杂文游记

清明踏青游琅琊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台位于青岛胶南琅琊镇,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南有千古名胜琅琊台,与青岛隔海相望。琅琊台前的古琅琊港是中国五大古港之一,原系中国古代海港的鼻祖。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度求仙,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声海内外。
青岛·胶南·琅琊台     虽是青岛居民,但要找到琅琊台却并非易事。去的时候,走的胶州湾跨海大桥,110公里;回来时走的海底隧道,路程减半,用的时间却是一样多的。因为跨海大桥是高速,而回来走的是省道,速度大打折扣。
青岛·胶南·琅琊台     在泊里下的高速,左拐,就可以看到这块牌子。沿着箭头往里走的路可够神奇的,我还埋怨过三亚的景区路况差,没想到青岛的琅琊台也好不到哪里去。
青岛·胶南·琅琊台     瞧瞧这路况!!!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路边上的田野倒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

 

琅琊台景区西门
青岛·胶南·琅琊台

    站在停车场,可以看到琅琊文化陈列馆,一式的仿秦建筑,掩映在青山翠柏之间,倒是很有特色。琅琊台其名,史籍最早载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解释:“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到了这里才知道,这张导游图的许多景点都不在园区之内。除了不在景区里的景点,这里还分西门和北门,看到的景点也截然不同。因此,本来计划下午去大珠山的,结果自然是泡了汤,只在琅琊台就转到下午两点多钟,回来后腿疼了整整两天哪!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文化陈列馆:位于琅琊台景区西门东侧的山坡上,黑瓦红柱,飞檐重迭,造型朴拙大气,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汉建筑风格。陈列馆前矗立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铜铸像,展现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临风大乐的形象,引导人们一进景区便走向琅琊台的历史文化。陈列馆由序厅、主展厅、回廊组成。序厅展览的是《琅琊台图》、四时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区大事年表和琅琊历史变迁图等。主展厅第一层陈列着从春秋至汉代巡游琅琊的12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们在琅琊台活动的壁画及地图;第二层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会文物。回廊的廊壁上嵌刻着历代名人吟咏琅琊风物的诗词文赋碑刻。
青岛·胶南·琅琊台     第一进院落。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台位于胶南市琅琊镇东南5公里处,为一耸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环海,西北为一小片平原,是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台“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著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琅邵台的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青岛·胶南·琅琊台    史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把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因四时主词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青岛·胶南·琅琊台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的许多帝王曾来这里祭拜。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会盟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的启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的地方。1994年以来,中国徐福会多次在这里举行中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及徐福遗迹探访活动。胶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这里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的庆典。

青岛·胶南·琅琊台
    《水经注》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明万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制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   
青岛·胶南·琅琊台    现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

青岛·胶南·琅琊台    史传越王勾践初建琅琊台。同秦、晋、齐、楚等国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辅周室。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称霸中原,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前219年东巡郡县,建造厂除函谷关外惟一的行宫——琅琊台行宫。西汉末,琅琊台毁于地震。明代万历年间在琅琊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庙、亭等俱毁。今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宇内的功绩,碑文出臼李斯之手。其碑历经战乱辗转,现残石原件寸: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存。1982年,国务院公布琅琊台为第—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这里是陈列馆的第二进院落了。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跨进大厅,主位上供奉着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李斯及赵高。

    秦始皇:嬴姓,名政,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在位。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琊为其一,治所在今胶南市琅琊镇驻地。这位千古一帝曾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0年三巡琅琊,在琅琊台立刻石,颂秦德,遣徐福入海求仙,使琅琊台成为千古名胜。

    秦二世:名胡亥,始皇少子,公元前210年,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时曾随行。二世于公元前209年春,东行郡县,至琅琊,并刻诏书于始皇所立刻石旁。琅琊刻石残体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青岛·胶南·琅琊台     西侧供奉的是: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和司马迁。

    汉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据《汉书》载,汉武帝曾于公元前106年、公元前94年、公元前93年三巡琅琊。

    汉宣帝:名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48年在位,为西汉武帝之后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汉书》载,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东巡琅琊并祠四时主于琅琊台上。

    汉明帝:名刘庄,公元28——75年在位。据《后汉书》载,明帝在位期间曾巡视琅琊,史家赞扬其统治时期“天下安定,百姓殷富。”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东侧供奉的是:越王勾践、姜太公、齐桓公、齐景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称吕尚、太公望。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政权。周初封齐,于齐地作八神,其八曰四时主,祠琅琊,琅琊山遂成为历代帝王祈福消灾的著名胜地。

    齐桓公:姜姓,字小白,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生曾“九合诸侯”,其在位时为齐国最鼎盛时期。据《管子》载,桓公时置琅琊邑,桓公东游,南至琅琊。

    齐景公:姜姓,字杵臼,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是桓公后齐国较有作为的国君。据《晏子春秋》、《孟子》记载,景公曾为琅琊台的山光水色所留连,竟至数月不归。

    越王勾践:“春秋五霸”中最后一个霸王。据《越绝书》、《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北上,徙都琅琊,在琅琊山上起观台以望东海,建望越楼以望故都会稽。并于台上歃血盟誓,号令秦、晋、齐、楚,共同尊辅周室。
青岛·胶南·琅琊台     小小大琅琊台,竟然牵动了这么多名人的行踪,真是了不得。不禁想:这些古人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到这样的穷乡僻壤来的?

青岛·胶南·琅琊台    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个以琅琊为名的诸侯国: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分封为王,琅琊国就是其中之一。而琅琊国自建立到三国时结束,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百多年时间。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站在游廊观景,看到了后山的行车道。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从这里开始,就要上山了。
青岛·胶南·琅琊台     据导游介绍:这里以前是军营,现在成了工作人员的休息室。很有特色的三列石屋,俄罗斯风格的。
青岛·胶南·琅琊台
    沿着竹林间的小道,蜿蜒上山。看起来这条道路怎么也不像上山吧,许多游客都很好奇地问导游。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先抑后扬”这个成语,很有道家思想呢!据说这里的竹子是越王勾践带来的,以前北方是没有竹子的。
青岛·胶南·琅琊台
    跺脚沟:在琅琊文化陈列馆东侧,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道绿涌翠漩的山沟—跺脚沟。相传秦始皇修筑琅琊台,强征劳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驱百姓筑台升高一层,一夜间台西侧的山头也长高一截。就这样,这边不停地筑台,那边山也不停地长高,琅琊台总是高不过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脚,那西山才停止了长高。他跺脚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沟,人们叫它“跺脚沟”。沟底溪水淙淙,溪边野蔷薇丛生密布。沟内到处生长着高大的板栗树,夏季枝繁叶茂,林荫清凉;秋季,果熟落地,游人在路边上就可捡到板栗,给人一份惊喜。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这棵板栗树长得奇怪吧!叫做“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顾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青岛·胶南·琅琊台
    “五子登科”后来成为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有人说“现代五子登科”为:房子、车子、银子、妻子、孩子。
青岛·胶南·琅琊台
    沿着跺脚沟走到这棵大树前,就可以看到“徐福殿”了。这里就是第一进院落,不过怎么看,这里也不像是秦代建筑,更像是宋代以后的风格。
青岛·胶南·琅琊台     徐福殿:跺脚沟北端,一组秦代风格建筑群落依山而建,这是为纪念开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筑面积871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和东西两庑。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挂着介绍徐福生平和东渡日本事迹的大型工笔画。殿内还展览着中外关于对徐福研究的著述。后殿和两庑展出文物和名人书画。徐福是中日、中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开拓者,深受中国、日本和韩国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韩国的社团前来进行徐福遗迹探访,必来此谒拜。
青岛·胶南·琅琊台     徐福: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携带种子、工具、草药等在此登船出海采仙药,一去不回,经过漫长的航程后到达了日本,至今在日本还发现了近20处关于徐福的遗迹,并将徐福尊为古代日本的“农耕之神”、“医药之神”、“纺织之神”和“航运之神”。日本“羽田”姓氏据传就是徐福的后人。
    徐福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时,记为“徐市”。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作“徐福”。也有些著作记为“徐福,一作徐市”。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市即芾字,与黻同,讹刻为市字,其实,古有字,与黻同。现在多以“徐福”为准。《十洲记》记载,徐福字君房。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卫挺生先生考证,徐福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55年),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东渡时,其年龄为45岁。

    《辞海》“徐福”条作如下解释: 1980年8月第一版《辞海》:“徐福,一作徐市。秦方士。字君房,琅琊(今山东胶南)人。为迎合始皇的迷信长生,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请得童男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太平广记》。” 1989年版《辞海》对“徐福”的解释有了明显的变动,全文是:“徐福亦作徐市,秦方士。字君房,琅琊(治今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人,一说今江苏赣榆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请得童男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一去不返。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公元七、八世纪后,日本文献中颇多有关徐福的记载,并尊之为司农耕、医药之神。” 《辞海》两种版本对“徐福”的解释,都肯定徐福是琅琊人,也就是今山东省胶南市人。查今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有一“营前”村,徐姓甚多,世代认徐福为祖。《辞海》把徐福故里定为“今山东省胶南市”或“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都是正确的。
青岛·胶南·琅琊台     出了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种着玉兰和耐冬。玉兰是常见的花木,耐冬虽也常见,但开花的时候并不多见,瞧瞧这朵小小的红花,静静地躲在绿叶丛中,一点也不张扬自己的美丽。耐冬还是青岛的市花呢!
青岛·胶南·琅琊台     耐冬:耐冬山东对山茶花的称呼,又名绛雪,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雪里开花到春晓,笑迎枯草吐翠时”。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树姿优美,树叶浓茂,四季长青,花色艳红,叶色葱绿,叶形秀丽,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其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并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青岛市的市花。
青岛·胶南·琅琊台     第二进院落。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出了徐福殿,正式的登山路才算开始......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台云梯:徐福殿后,在琅琊台和争高山的连接线上,有一条沿着山坡修建的花岗岩石阶路,宛若天上飘下的白绸带,人们称它为云梯。据志书记载,这里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条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宽2.8米,共336步台阶,中有4个平台。青岛·胶南·琅琊台     好累呀!一气儿要爬336级台阶,中间只有三次休息的机会。跟在导游身后,累得只有喘粗气的份儿。趁着照相休息会儿吧!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唉!路漫漫兮无尽头......青岛·胶南·琅琊台     终于到了观龙阁了!

青岛·胶南·琅琊台

    观龙阁:攀上云梯顶端,在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片平地,平地北侧的仿古楼阁,名为观龙阁。主阁两层,两侧为引廊。阁前是演出和观看文艺节目的广场。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琅琊台上空的云经常变幻成龙的形状,出现龙飞龙舞的景象。每到东南风起,琅琊台下龙湾里的波浪,不是滚滚滔滔横着卷来,而是纵着奔腾,呈“龙”状。每道波浪都龙头高昂、龙须飘拂、龙身矫健、龙尾舒展。整个龙湾里,龙隐龙现,龙腾龙跃,龙吟龙唱,形成万千银龙聚会的场面。在观龙阁观看琅琊台龙奇观,更能感受到万千银龙在龙湾聚会的磅礴气势。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来个全景图!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这两个“龙”字写得有特色吧!

青岛·胶南·琅琊台

    观龙阁是一处小广场,从这里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山下的龙湾海水浴场。面冲大海,左右各有继续上山的道路,我的天哪!还要爬山......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这两棵松树好美呀!老公说我神经:这么累了,还有心情看树......

青岛·胶南·琅琊台
    嘻嘻,不光有心情看树,还有心情看道路呢!春天,心情也是雀跃的呢!
青岛·胶南·琅琊台    在半山腰看龙湾。这里是中俄联合军演抢滩登陆的地点呢,也算军事要地了吧!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这是1994年根据《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琅琊刻辞全文和二世诏书刻辞全文书刻的,立在琅琊台顶以西突出的山头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设计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刻石碑高4.8米,顶宽0.73,底宽2米。碑文由著名书法家熊伯齐用小篆体书写,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
青岛·胶南·琅琊台     石碑原文剩下86个字,原文是丞相李斯写的。比泰山出土的七个半字要多多了。只是这样珍贵的文物已经到了北京博物馆去了,这里只剩下仿制品了。

青岛·胶南·琅琊台

    光线太强,看不清楚上面的字了。另两块石碑是用隶书和楷书对小篆文的解释。在这里不停地听到李斯这个名字,不禁想到他和儿子悲惨的命运。为了名利,何苦呢?!

青岛·胶南·琅琊台

    再来张全景照!

    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刻石,据《史记忖已载》始皇令筑琅琊台后,“立刻石,颂秦德,明德意”,刻石立于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石”。刻石全文496字,其中正文289字,附文207字,其文二字一韵,四字一句,文笔流畅,言简意赅。正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字内的丰功伟绩,附文记录了李斯、王绾等10个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据传,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笔。始皇死后,秦二世亦循其父踪迹巡游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到北宋时,琅琊台始皇颂德碑已亡失大半,仅存从臣姓名。二世碑亦已迸裂。清乾隆年间,诸城知县宫懋让为防止石碑迸裂,用铁箍将裂石束住。此时,碑文仅存80余字,后铁箍锈折,二世碑遂迸散无踪。直到1922年,诸城县教育局督学王培枯受命两次到琅琊台寻找,终将残石找回。先藏于诸城教育局,解放后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秦代刻石10余处,现仅存两处,其中泰山顶所藏残碑,仅存10字。琅琊碑保存84字,且字形、笔法均优于泰山刻石,实乃国之瑰宝。

青岛·胶南·琅琊台

    秦二世在琅琊刻石始皇帝刻辞旁加刻文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龙湾:在琅琊台东北方,有一片辽阔的海湾,它的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湾口在东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斋堂岛之间,这就是龙湾。站在琅琊台看龙湾,它北面的车轮山,东方的大珠山和灵山岛,犹如仙山丛列;西岸的沙滩,好似天上落下的两弯连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龙湾就是一轴由古台、仙山、仙岛和新月形沙滩镶嵌着浩浩碧波银浪的画卷。每到东南风达到5级以上,龙湾里就会出现银龙奔腾聚会的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龙的奇观。

青岛·胶南·琅琊台
    站在“秦御路”的尽头。这条路比“云梯”还要陡峭。秦始皇上山的时候,是用人工抬上来的,该有多累呀!另想:秦始皇他够胆大的,坐在肩舆上,不怕掉下去吗?
青岛·胶南·琅琊台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在琅琊台顶,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赵高、两名文官、两名武官、两名武士、两名侍女和1名手执华盖的侍从。群雕表现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时在琅琊台召见徐福的场面。青岛·胶南·琅琊台    徐福向秦始皇讲说了海上求仙的经过,秦始皇异常激动,手指东海,问仙山是否就在那虚无缥缈处。徐福回答后恭敬地呈上请求派善射者与他一同出海射杀大鱼的奏简……群雕人物造型生动,激情饱满。作品的整体气韵与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显得很壮观,很有气势,它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面灿然地凝固在琅琊台上。 
青岛·胶南·琅琊台     人太多,无法照到全景,只好上网搜了张照片,以留纪念。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这里是琅琊台的制高点了。
青岛·胶南·琅琊台     平台的另一侧,像是一个雷达站。这里有军队把守。看到那么多游人,他们一定很晕吧!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台夯土层保护亭:在琅琊台顶东侧,廊亭式建筑,亭前建有橱窗式的半壁亭保护着削直的土层面。夯土每层厚约6厘米,夯筑纹理十分清楚,印证着《史记》记载的确切。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夯土层是用玻璃窗锁起来的。据说秦始皇动用3万民夫,在山顶筑高了9米成台,他真是大手笔呀。里面白色的部分,据说是用糯米混合了粘土,以增加粘度的。
青岛·胶南·琅琊台     从半壁亭这里,开始了下山路。

青岛·胶南·琅琊台
    望越楼:望越楼是一座古楼亭建筑,在琅琊台顶的东侧,亭中立有紫铜锻造的越王勾践铜像,他身披铠甲,手按腰间长剑,一派怀抱四海的英雄气概。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后,在琅琊山上起观台,又在台东顶建望越楼,以登楼南望家乡会稽。望越楼是观海上日出的绝佳位置。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台可是越王勾践第一个修建起来的呀!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眼前的岛屿,就是斋堂岛。

    斋堂岛:从琅琊港码头乘船向东南行0.9公里,就到达那绿树红瓦的海岛,它因“始皇登琅琊时,侍从斋戒于此”而得名。斋堂岛南北1.6公里,东西0.25公里,岸线周长5.i8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它分南岛和北岛,中间由一道狭窄的沙丘连接。北岛平坦,有居民300多户,以渔业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岛渔家。村西边是泊渔船和渡船的海岸港湾。村东边潮间带礁石嶙峋,退潮时到那里赶海:拾螺、捉蟹、碰海蛎子……南岛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葱笼,林间有绿荫野径。环岛山岩陡峭,有许多奇险的景致,也有多处适宜执竿垂钓的好地方。山南头海边的黑石洞和随潮涨潮落而显露隐没的彩画礁石,别有意趣。山顶一座高11.8米的灯塔,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为海岛点染出一种历史气氛。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之间,每半小时有一趟渡船来往,游人进出非常方便。
青岛·胶南·琅琊台     越王勾践像
青岛·胶南·琅琊台     小家伙正在照相,懒得理我。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本以为下山路上没有什么可看的了,没想到这样一条陡峭的路出现在了我的视线范围中。

青岛·胶南·琅琊台    秦御路: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时走过的路。从观龙阁向东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条鹅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现在的御路是1994年在旧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间是用黑方砖铺成的平滑路面,两边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台阶,路沿有石雕护栏。路宽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阶,中间有4个宽敞的平台。在第三个平台东侧有当年重修御路时开掘出一处古建筑遗址,它由黄色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听到前面人的脚步声非常特别,如踏在水中,与秦得水德之说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顶,纵目四周,但见峰峦起伏于脚下,沧海铺展至天边,人离天格外近。
青岛·胶南·琅琊台     幸亏我已经下山了,要是让我从这里爬到山顶,一定晕倒......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从山后看观龙阁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西门的景点就此结束。导游感叹:平常带客人最多一个半小时,被我折磨了将近一上午......

 

亭子兰炮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咨询导游问:清代的亭子兰炮台和徐福东渡起航处在哪里?答曰:出门往南走,再左拐......又问:观龙亭和秦阙在哪里?答曰:出门往北,左拐......

    彻底晕掉!
青岛·胶南·琅琊台     果然,出门往南左拐,由柏油小路拐到了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老公感叹:真的要换SUV了,这样的路,一不小心,轿车就会趴窝的。

    又打听了无数村民后,在一条只能容下一辆轿车的土路上,终于找到了“著名”的炮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亭子兰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遭毁坏的原炮台经修复臻于完整。镶嵌在炮台南墙的是一方原石刻匾额,它清楚地记载着炮台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亭子兰炮台是胶南市境内三个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古人在这里设炮台,足见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时军事地位的重要。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这个东渡起航处是看不见了。只好网上找了张图片。董家口港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朋友打听,才知道这里早就夷为平地了,碑刻也已倒塌。老公直问我:你怎么总能找到奇怪的地方?

    徐福东渡起航处:在琅琊港的港口码头上有一通刻着“徐福东渡启航处”的石碑。据《史记》记载,徐福东渡日本是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启航的。在中国古代,琅琊港经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运港湾和海防要地。现在,港口不仅有渔船码头和货运码头,而且还建有旅游码头。青岛--琅琊台海上旅游客轮码头就在这里。在徐福东渡启航处石碑的东边和西边的不远处,有潮湾古造船遗址和者湾子古造船遗址,当地居民说那是徐福为求仙药和东渡日本修造楼船的旧址。

青岛·胶南·琅琊台

    一个人都没有啊!找个人问路都困难。

    鲸馆:鲸馆既是琅琊台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又是一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鲸馆展示的鲸的标本,来自1995年在鲸馆西侧海滩潮涌上岸的一头幼鲸尸体。鲸馆主体两层,侧体三层。在第一层,展出鲸皮标本。在第二层,展出鲸骨标本,还有其他近200种海洋生物标本,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海豚、海龟等的标本。

青岛·胶南·琅琊台    秦兵马俑布阵馆:设在观龙阁东侧的一个山洞内,分3个展厅展示秦军队的3种作战方阵。这些兵马俑是根据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缩制的,方阵依原样布置,阵势奇妙,深藏玄机,威武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军威。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气势宏大。群雕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面灿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刻石亭:在琅琊台顶南侧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盖顶的亭子,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于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时,内容是歌颂其伟业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后来到琅琊时又在该刻石旁加刻诏书以彰明先帝功德。两次均由李斯撰书。后来,琅琊刻石被毁,碑文只剩下二世诏书部分。琅琊刻石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辞13行,86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置于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复制的。

青岛·胶南·琅琊台
    远观琅琊台和争高山
青岛·胶南·琅琊台    又回到西门往北走......

 

琅琊台景区北门

青岛·胶南·琅琊台

    在琅琊台东北方,有一片辽阔的海湾,它的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湾口在东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斋堂岛之间,这就是龙湾。站在琅琊台看龙湾,它北面的车轮山,东方的大珠山和灵山岛,犹如仙山丛列;西岸的沙滩,好似天上落下的两弯连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龙湾就是一轴由古台、仙山、仙岛和新月形沙滩镶嵌着浩浩碧波银浪的画卷。每到东南风达到5级以上,龙湾里就会出现银龙奔腾聚会的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龙的奇观。
青岛·胶南·琅琊台

    龙湾海水浴场,滩广沙细,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还远离污染,海水晶莹透明。如果碰上刮东南风,人与“龙”同游共乐,更是其乐无穷!

青岛·胶南·琅琊台

    在龙湾西岸有一块巨石,朝着陆地的一面刻着“龙湾”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着“倏起一龙”四个字。“倏起一龙”原是明代诸城知县颜悦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题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话。历经450多年,此碑犹存。这是古人记述琅琊台龙奇观留存至今的文字实物。
青岛·胶南·琅琊台
    好冷呀!这里的温度和西门相去甚远。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琅琊台景区北门设在龙湾岸滩,接纳游人从龙湾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宫殿气派的游客中心在北门右侧。从游客中心到停车场之间的徐福街,展现出了秦代街市的风貌。在徐福街广场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开辟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驭风踏浪志在远方的形象。

青岛·胶南·琅琊台

     北门全景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观龙台:观龙台是一个宽敞的石砌平台,临海一侧立着一块刻有“观龙台”三个大字的石头置身此台观龙湾里银龙奔腾的景象,离“龙”很近,使人觉得“龙”几乎能跳上平台与人逗乐。这里是观“龙”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连着一排石砌台阶,站在台阶上能听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声音,这里被称为“龙吟回应处”。登完这排台阶,左侧有一座仿秦汉建筑的亭子,匾额上题写“观龙亭”,此亭临崖头而立,走进亭内看龙腾龙跃,有近处俯视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体味龙阵的气势。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观龙亭
青岛·胶南·琅琊台
书琅琊篆后

宋•苏轼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出日,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俱在。自始皇帝二十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凡千二百九十五年。而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知其存者磨灭无日矣。而庐江文勋,适以事至密。勋好古善篆,得李斯用笔意,乃摹诸石,置之超然台上。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有君子,得以观览焉。正月七日甲子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秦阙:秦阙是从北路登琅琊台的门。阙由四柱撑一横匾,以简洁朴素的造型体现着秦代建筑的凝重大气。匾额“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进阕门走不多远,便登上“观龙桥”,站在桥上,回望龙湾里群龙聚会,可见“龙”们都从阕前经过,好象是在接受检阅,其场面非常隆重和庄严。桥右前方路西侧有一片黑瓦房,绿树和菜圃环绕,这是秦代民居。进入民居庭院和室内,仿佛走进了两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间生活之中。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树林好有意境呀!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春的气息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在路上看到的所有村庄都是一家一面国旗,村庄的上空飘扬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好奇!

    回家查阅资料才知道:历史上,出海的渔民就有挂红旗讨彩头、保平安的说法,只要家里有人出海打鱼机会挂起一面红旗,升起一面红旗能给出海在外的亲人指引回家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渐渐摒弃了挂普通红旗的传统,纷纷挂起了国旗。

青岛·胶南·琅琊台

青岛·胶南·琅琊台

——2013.4.4清明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