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2014-10-25 17:09:32)
标签:

文明礼仪

礼仪

学校

同学们

学生道德

分类: 教育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同学们,新学期已经开学一个月了,新的学年,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我们每一位老师与同学,又满怀信心与斗志地站在新学年的起跑线上,为实现新目标,努力奋斗着。

过去一年,我们中招升入重点高中人数61人,获得全县农村初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我们学校被国家新教育研究院评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并授牌 ,成为开封市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我校被县教体局评为“十佳学校”。开封日报在一年一度的向全市人民汇报的教育专刊上,报道了我们学校。通许电视台在2014年8月15日、16日又专题报道了我们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去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尽管近几年我们学生人数增加430人,尽管我们硕果累累,但是,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有的同学说脏话,课间追逐打闹,就餐插队,私自出校门,有的同学不听老师的话,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同学在校园里乱扔食品袋,上课不守纪律;甚至有的同学在学校不专心、不努力学习,在家里不尊重、不孝敬父母和老人,等等,这些都是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表现,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学校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形象,而且还能影响同学们今后的成长、成材。良好的礼仪习惯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因此,从小就开始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这是培养一个健全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今天,我们要开展的这个活动,对于加强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升我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大家知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开展这项活动,我们要弄懂三个问题:什么是“文明礼仪”?为什么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们应怎么做呢?

首先,什么是“文明礼仪”呢?

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理解了“文明礼仪”的含义,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和为什么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概括地讲,活动的意义有两点:
   1、文明礼仪教育是个人修行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我们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水平;促进我们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做一个有高尚品位的人,做一个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人。“文明礼仪”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获得更高的幸福体验。
    2、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一个学校中教师、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形象工程的主要标志。
大家的文明礼仪水平代表着我们玉皇庙二中的整体形象。我们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赋予我们学校以新的内涵,应该从文明礼仪教育入手。

为什么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为什么?很显然,我们同学群体中还有很多人不懂文明、不知礼仪,若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小则毁了个人,大则毁了家庭和学校的希望。具体的表现有:言行不得体,讲粗口脏话,不懂得尊重他人;迟到、旷课、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乱扔垃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吃带皮的食物不注意公共卫生,随意扔垃圾;还有个别同学抽烟、喝酒,私自外出上网聊天、玩游戏……
    我们应怎么做呢?
   针对以上种种,班主任为我们学生认真解读文明礼仪实施方案,同时,我们要抓好“十不准”

会后,各班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希望各班切实对照执行。希望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力争在家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公民。

老师们,同学们,希望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既知书又达礼的文明人!

祝愿我们的校园成为文明和谐的校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