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杨木壮教授“375分以下不适合上大学的解释”
(2013-01-26 21:26:41)
标签:
杨木壮375分不适合上大学家庭负担高考 |
分类: 杂谈 |
时下,省级两会正在召开过程中,委员和代表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在参政议政和行使权力的时候,时出惊人之语,如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木壮就在1月25日的政协分组讨论中,建议高考将375分设为“最低录取线”,低于375分不录取。
随着高考的扩招,很多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接近80%,但是高考不可能是全民录取的,设置一个最低录取线其实也是必须的,因为高校录取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是十年寒窗的考生,另一方是录取的高校。虽然出于经济效益考虑高校也想无限度的录取,但是事实是不可能无限度的录取学生,因此,每年的各省招生考试院都会根据高校的录取计划数和参加高考的学生数,划定一个最低录取线。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杨木壮教授建议高考将375分设为“最低录取线”,是合适的,其实也是废话,因为无论如何,广东省不可能是高校录取无底线的,而且广东省高校不可能对于外地考生划定同一条线。同意杨木壮教授的这个建议,也根据实际解释了杨教授的建议,但是对于杨教授建议的解释,觉得非常的不赞同,下面分点驳斥如下:
第一,杨教授认为“分数低的学生不适合读书,当然不是说素质低,而是他可能更适合干其他工作,如技工”。有没有不适合读书的学生?绝对有,笔者本人就是高中教师,送走了好几届毕业生,在这些年中确实发现很多学生不适合读书的,或许做别的事情更合适,但是,现在企业招工动辄就是学历门槛,教授先生有没有进行过实际调查,看看高中学历的孩子能不能进入人才市场?难道因为不适合读书,成绩低,就一定要从事没有学历要求的工作?就不能有高一点的期望?大学是不是包括专科?专科学校目前名字叫什么?不是职业技术学院吗?职业技术学院难道不是学技术的?在经过了三年高中时期,在高校有录取的情况下,凭什么让学生不去上呢?
第二,杨教授说“低分考生往往只能上质量不怎么高收费却高的学校,给家庭造成太大负担”。这是事实,可是作为一个高校的教授,高校质量不高收费很高,原因究竟在哪儿?这不该是高校考虑的事情吗?明明知道会对家庭造成太大的负担,依然这样做,本身就已经不地道,还拿这个出来说事,于心何忍啊?许多家庭为什么明明知道如此做会给家庭造成太大的负担,为什么还要勒紧裤腰带将学生送出去?还不是因为认为眼前紧一点,能为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吗?我们知道,上了大学也不一定前途就美好,但是至少多一点机会吧。难道穷人就不能有高一点的追求吗?
第三,杨教授说“低分考生大学毕业后,往往没有技能,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前说“高分低能”,受到批驳,现在又提出了“低分低能”,真有创意啊,低分考生考上的是什么学校?都是职业技术学院吧,教授的意思是不是说,职业技术学院不培养学生技能呢?如果是这样,开设职业技术学院究竟是干什么的呢?高分的考生能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吗?看看就业比例吧,别在这儿信口雌黄了。
第四,杨教授说“很多这种情况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从农村跑到城市,不利于社会稳定”。“眼高手低”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这个不是分高分低的问题,是教育的缺失,但绝不是低分学生的专利。为什么大学生要从农村跑到城市?这个用解释吗?还不是因为城市的环境更好,机会更多吗?人往高处走,这是常理,杨教授为什么在广州大学,而不去贫困地区支教或创业呢?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些学生跑到城市怎么就不利于社会稳定了?这句话难道不是隐含着这些学生素质低吗?与他前面第一点的解释不是相互矛盾吗?以前说农民工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现在又说低分学生,是不是以后要说非广州人呢?我觉得这种推断对于教授来说,不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高考划定最低录取线都是必须的,高考确实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是杨教授的解释实在令人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