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罗·策兰:曼德尔施塔姆诗歌译后记

(2012-01-31 18:22:04)
标签:

诗歌

分类: 译文

 

保罗·策兰(文)/王家新(译)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生于1891年,与他同时代、同命运的诗人有尼古拉·古米廖夫、维里米尔·赫列勃尼科夫、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谢尔盖·叶赛宁、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这些诗人,用罗曼·雅各布森的语言来讲,他们属于被同时代人所“废弃”的人——而这个词的意蕴我们还没有开始去探测。曼德尔施塔姆,达到了他的同时代人无与伦比的程度,他写诗进入一个我们通过语言都可以接近并感知的地方,在那里,围绕一个提供形式和真实的中心,围绕着个人的存在,以其永久的心跳向他自己的和世界的时日发出挑战。这显示了从被毁弃的一代的废墟中升起的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与我们的今天是多么相关。
  在俄国,他们的祖国和起源地,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卷(《石头》,1913,《特里斯提亚》,1922,和《诗选》,1928,这一卷包含了他十月革命后所写的诗作)仍然沉默着,等于不存在,至多被顺便提及。新编选的曼德尔施塔姆诗歌,以及他的重要的故事和散文,于1955年由纽约的契诃夫出版社推出,并带有一个由葛列伯·史楚夫和鲍里斯·菲利波夫—菲利斯汀斯基所做的绪论。
  这些诗歌最深刻的标志,是其深奥和与时间达成的悲剧性协议,而这也标志着诗人自己的人生之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1,在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中,他被驱逐到西伯利亚。他是否是死在那里不得而知,或者如《泰晤士文学增刊》宣称的,他后来回到了俄国被希特勒军队占领的地区,与那里的犹太人分担着同样的命运,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无法回答。
  曼德尔施塔姆写作的知识背景,它的俄语的,以及犹太语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的遗产,它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关于他,人们通常把他视为“阿克梅派”的一员,所显示出来的不过是他所有不同寻常的工作中的一个侧面。)
  这个德语诗选,是第一个容量较大的以书籍形式出现的译本;这些诗中只有少许的诗被译成意大利语、法语和英语出版。在所有的一切机遇中我想给出诗歌最需要的:使它存在。
                                             
  1959年5月9日
  
  (译自“Paul Celan:Collected Prose”,translated by Rosemarie Waldrop,Carcanet Press,Manchester,2003)。

  1 原英译如此“nineteen—thirties”,应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http://s7/middle/5dbeb32atb7e30333164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