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经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但在出版读物此起彼伏的今天,符合这样标准的书并不多。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在阅读起来的时候,往往让人越发聒噪不安,没办法获得身心的沉静。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是在安逸闲散中有所启迪,如果这样说的话,《河流记》应该算做这样一部作品。
《河流记》的作者赵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哲学散文作家,他的许多散文作品,都蕴含着深切的自然情怀和人文关怀,多次荣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奖项。可以说,他的散文不仅有趣,更有料,是不可多得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之一。《河流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河流记》虽说以河流命名,但并非独写河流,在这本书里,作者融汇了河流、山脉、泥土、白云等十一类自
然景观和生灵,同时又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对旧址及隐居者的感慨,洋洋洒洒,文笔流畅,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是对
自然万物的深情慨叹,以及对闲云往事的回味与记录,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个六旬老人,在一花一叶的人生面前虔诚敬畏的毕生哲思。
现如今,散文读本并不多见,有趣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很多人对于散文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个明确的主旨罢了。
但优秀的散文作品,其实是要有趣的,这种“趣”可以理解为一种趣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总之是要能够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距离的。无论是朱自清的《背影》,还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其实都是这种有趣的散文,里面记载了很多作者的往事,那些往事悲伤也好,喜乐也好,总能引起读者一些情感上的波动,让人感觉到,这作者是活生生存在的,我能透过他写的东西,看见他的样子。
《河流记》也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是我喜欢它的很重要一个原因,作者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很多对于往事的情感,这些情感编织在一起,让人从他的现在,看见了他的过去,也看见了他的内心。比如他写到了两段情感经历的挫败,一次是因为阴雨天的河畔,河畔的咆哮勾起了妹妹死去的影像,让他恐惧不已,继而逃避了女友的好意,这对于一个热爱自然,尤其热爱河流的人来说,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所以女友最终离他而去。另外一次是他为可爱的女孩捉蝴蝶,女孩一句“它要是能永远像这样停在我手心就好了”的溢美之词,被他当做了是一种贪婪的欲望,于是他伸出手扯掉了那只蝴蝶的翅膀,以为达成了女孩的愿望,女孩却因他的残忍离他而去。
这样的经历作者还写了很多,可以说他对自然的情怀都是由这一串串经历的感悟所引发的,在那个儿时的自己心里,那些恐惧和无知,如今都化作了另一种虔诚的爱,化作了他对于自然更加敏感的感知。
对于散文来说,叙事永远不是终极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背后的哲思。在万物万事面前,我们如何成长,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往往是最让人有所启迪和收获的部分。
《河流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做得很好,虽是寄情山水,却丝毫不显得矫揉造作,在经历背景的衬托下,作者的那些哲思,都显得如此自然而然,让人顿悟。
在讲河流的时候,作者讲到了他的奶妈,他的奶妈奶水不足,没有办法同时喂饱自己的孩子和他,当妈的总是更加心疼自己的儿子,每次都是后喂他,所以他儿时从来没有吸过一顿饱奶。
但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愧疚,奶妈总是用其他的方式补偿他,时常带他去河边玩,所以在他的意识里,总是对河流愈加的亲切。
他说他对河流的敬畏也许是从奶妈那学来的,奶妈如此热爱河流,每当他要在河流里方便的时候,都会被呵斥,不允许做污染河流的事。河流在人们心里是一种洁净和孕育的存在,喂养了世代人的灵魂。
作者的这种写法很巧妙,他把他的哲思的源头展现给读者,让这些思考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赞同。
阅读使人心灵澄净,这是阅读最重要的功效。好的阅读往往如同一次禅修,是对天地万物静默的感知。《河流记》就是一部拥有这样功效的散文。
《河流记》里面不仅讲到了自然景观,也讲到了很多生灵,它给我们揭示了另一种看待自然的视角,让一切变得愈发可爱起来。比如里面有一章让我印象颇为深刻,是写虫的。我很讨厌虫,尤其讨厌,因为它们长相丑陋,看着让人恐惧。也许人类对于虫子的恐惧是天生的,认为它们存在危险的信号。但在作者看来不同,他认为虫子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生物,它们能把自然的气息和声音带给人类。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非要敞开窗户点着灯让虫子飞进来,才能有自然的灵感,笔下的字句也才更有生气。
当他把每一只昆虫单写出来,反而让人不至于那么恐惧了,无论是斗蛐蛐还是烤蝉,又或者是撕掉蝴蝶的翅膀,那些对于年少无知犯下过错的忏悔,会转而让人有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昆虫也好,人类也好,无非都是大自然馈赠之下的生命,本不分贵贱,更不分伯仲。而我们所该做的,就是和谐共处罢了。
所以可以说,我爱上万物,真正懂得欣赏万物,是从读《河流记》开始的。而这本书也将放于床案,时时翻看,来提醒我,在浮躁的城市里,如何让心灵回归于乡野,用对自然万物的感知做一次纯净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