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语文试题
(2020-12-13 20:40:30)南京市鼓楼区
2020-2021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立秋
赵丰
看见立秋两个字,心便清爽起来。自然,这是心理的作用。实际上,除了早晚,白天的气温仍是热浪袭人。但毕竟是秋天了,夏天两个字成为了过去时。从此,“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是秋天的一扇大门,进去,就走进了一片清爽的世界。在周代,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代时,这个日子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雨如约而至,夏天在雨中戛然收尾。天空失踪了夏日暴雨前的翻滚乌云,只是蒙蒙的一层乌云。雨不再是夏天里的一个疯孩子,没心没肺的随时变脸,晴空里忽就暴雨滂沱,莫明其妙地来了,又神神秘秘地走了。秋天的雨有了秩序,有了节奏,有了规律,沙沙而落,凄凄切切,清清爽爽。像一个风姿卓然的女人,爱与恨都无限坦白。一种情感的倾诉,静静地释放在宁静的空间,萦回于亘古的缠绵。
立秋的大幕启开,蛐蛐的演出便开始了。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屋角、墙根、草丛间,到处可闻“瞿瞿”之声。夜静,秋月的清辉洒在窗棂上,户外虫声合奏,室内蛐蛐欢叫。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小时候,每到立秋,孩子们便结伴去捕捉蛐蛐。踏着月色,我们蹑手蹑脚地向蛐蛐鸣叫的地方悄悄靠近。机警的蛐蛐仿佛有某种感应,我们走到这边,它便在那边鸣叫;我们到了那边,它却又在这边亮开歌喉,仿佛在与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捕得一两只后,小心翼翼地装进用麦秸秆儿编织的小笼里,悬挂在墙壁上,放些带露水的南瓜花儿,让它吃饱喝足后摩翅鸣唱。孩子们喜斗,把两只蛐蛐放进盆子里,用一根草撩拨它们的尾部,它们就展开搏斗。聆听胜利者的报捷声,是我们最大的欢乐。
蛐蛐,这小小的精灵,用歌声启开了立秋的大幕。
立秋是一种心情。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叶子渐渐变黄,像时光的旧镜头。偶尔的一片落叶,宛若心境的抖颤。我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雨里潮湿。以这样一种清爽的心境步入秋天,仿佛梦幻般的感觉。
(节选自《2016中国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有删改)
[注释]笳:古代北方的一种乐器。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立秋这个节气特点的词语。
2.文章第3段作者写夏天的雨有何用意?
3.品读下列语句,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逃脱”一词能否换成“离开”,说说你的理由。)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开篇简洁、中部展开、结尾收束,以“盼秋—绘秋—迎秋—赞秋”串联成篇,有一气呵成之感。
B.文章第2段写到古代的立秋仪式,说明中国人对立秋这个节气的重视由来已久,也凸显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C.“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这句可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这样能突出秋天带给人的宁静之感。
D.文章末段中“摇曳”一词本指摇摆、摇荡,在这个语境中指“我”身心的悠游自在,有了一种沉醉于秋天的意味。
参考答案
1.清爽
2.首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天的雨比做了夏天里的疯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的雨变化无常的特征。其次,作者将秋天的雨比做了风姿卓然的女人,将夏天的雨的特征与秋季的雨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秋天的雨的规律、节奏、秩序,抒发了作者对秋雨以及秋日的喜爱与期盼。最后,在结构上,作者由写夏而进入写秋,与第一段“夏天两个字成为了过去时”呼应,对于夏雨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蛐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蛐蛐叫声出现之早、分布之广。同时,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蛐蛐的叫声比做寒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蛐蛐叫声的悦耳、凄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季的喜爱与期盼之情。(2)不能。因为“逃脱”本义是“逃离、脱离”的意思,在句中的意思是大家终于从夏天的炎热中解脱了出来,其中包含着一种作者逃离夏天的喜悦以及对于秋日终于到来的欣喜与快意之感。而“离开”则仅仅包含着离去的意思,表达不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4.C
前一篇:《羊台山》2020年第4期目录
后一篇:让诗意照进现实——赵丰《河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