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老师》入选黄冈市2016秋季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2018-05-08 18:23:34)

黄冈市2016秋季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四、深层阅读欣赏 (12分)

何老师

赵 丰

何老师个子不高, 脸庞黑瘦, 嘴角旁一圈整齐的胡子, 俨然鲁迅的形象。 他的眉头上 有几道深深的皱褶,一双小眼晴,透出来 的却是一片大世界。他不像范老师那样一下课就 紧关门 户,而是敞开门,让风进去,也欢迎学生进去。房间的凳儿不够坐,他就让我们坐在他的床上。他虽没当班主任, 却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有时候,我们就觉得他和我们是 无话不说的朋友。话匣子一打开,他会问你家在哪儿,父母亲干什么工作,身体可好;也会 问我们 的理想,将来想找个什么样的朋友。聊得高兴了,他会轻轻抚摸着某个同学的头, 眼含柔光,咧开嘴巴哈哈大笑。

何老师是当地人, 操着一口方言, 幽默风趣,让我们觉得无比亲近。 哪个同学有了什 么想不开的事情,都会拿到他那儿,让他解解思想上的疙瘩。他这样一比方,那样一点拨, 世上的事情都会从迷雾中清晰起来。 每次考试后, 他把古代文学成绩最差的几名学生叫到办 公室,问他们成绩不好的原因,并给他们补课。青春的岁月里,他宛若慈父关怀着我们。 学校后墙外就是田野,晚 饭后同学们三三两两去散步。那会儿,如果看见他在校园 里转悠,就叫上他一起去。一路上, 他时而回答着我们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时而对我们 讲述着生活里的笑话。五十出头的人了, 走起路来比我们还欢。散步回来, 他会到路旁的小 摊上请我们吃一碗豆腐脑,如果我们抢着掏钱,他就生气地说 :‚去去去,滚一边去!老师 挣着工资,凭什么让你们掏钱?

对 我们来说,无论外课外课内,他都是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头儿,可以称得上是忘年 之交。

何老师讲课易动感情

.... 。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讲授《谭嗣同》时的悲愤,讲授《鸿门宴》 时的慷慨。 讲到谭嗣同英勇就义时, 他把教科书朝讲桌上狠狠一掷,眼含泪影高声说道 ‚嗣 同者 ,民族英雄也。后世之人焉能不为其壮举悲泣乎 ? 讲到《鸿门宴》 【 1】 中‚哙遂入,披 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2】 时,何老师也是眉毛竖起,目光严厉,额 头 上青筋绽出,振振有词道:‚樊哙者,英雄壮士也。刘邦之难岂能坐视乎?

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他喜欢讲故事性强、 人物性格鲜明的古文, 每讲到一个有血有 肉的人物时,他就用‚之乎者也进行评价,句式相同,成为一种模式。几个月过去,同学 们暗地里便以‚之乎者也称呼他。

‚ ‘之乎者也’上街去了 。

‚瞧见没有 ? ‘之乎者也’今天换了双新鞋。

‚ ‘之乎者也’病了,今天古代文学 课不上了 。

何老师早知道我们私下里对他的称呼。在最后一节古代文学课上,他终于生气地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岂能戏乃师乎? 他威严的目光扫射着整个教室。 男生们个 个低下了头,似乎为其不恭内疚。其实 , 何老师在我们心目中伟大着呢 !

何老师扫视着教室里的学生,渐渐地,目光由严厉变得温和,用手敲着讲台:‚什么 之乎者也,应该是也者乎之!听清了没有?他重重地重复道:‚也者乎之 !

他那浓重的关中方言再一次回荡在教室时, 不知哪个同学憋不住笑了起来。 全班同学 愣了片刻,随之反应过来,瞧着他嘴角四周黑茬茬的胡子,齐刷刷地答道:‚听清了,爷这 胡子 !

何老师一只手捋着黑茬茬的胡须, 一只手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小眼朝我们一瞪, 朗声 笑道:‚下课了,──天下岂有不散之宴席者乎 ?

[1]鸿门宴,项羽听从范增建议设宴招来刘邦,意在除掉刘邦。在酒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想趁 机杀掉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哈带剑拥盾闯入军门。

[2] 译文:樊哙于是进来,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怒视项羽,头发都气得立了起来,眼框都裂 开了。

(选自《乾师纪事》载《鹿鸣》 2015年 9期,略有改动 ) 28. 作者是怎样表现何老师上 课 “ 易动感情 ” 这一特点的 ? 请结合文章作简析。 (4分 )

14. 文中有两处写了何老师的 „“ 生气 ” ,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作简要说明。 (4分 )

(1)如果我们抢着掏钱,他就生气地说 :“ 去去去,滚一边去 ! 老师挣着工资,凭什么你们掏 钱 ?”

(2)在最后一节古代文学课上 ,他终于生气地说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岂能戏乃 师乎 ?”

30.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分 )

何老师一只手捋着黑茬茬的胡须, 一只手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小眼朝我们一瞪, 朗声笑 道:‚下课了,──天下岂有不散之宴席乎 ?

3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一双小眼晴, 透出来的却是一片大世界 ” , 从这双 “ 小眼睛 ” 中作者看 到了怎样 “ 一片大世界 ”? 联系文章作简要概述。 (4分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