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下)
(2016-07-01 16:40:09)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下)作者:王天寿zg
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下)
作者:扶摇
(四)
针刺手法之演变
1.1 “气至”、“得气”概念的演变
1.1.1 《内经》中的“气至”和“得气”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灵枢·终始》)
比较两段的论述,前一段“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后一段“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内容和句式都非常类似,说明所谓的“气至”就是“谷气”至。在《灵枢·终始》中,还对“谷气至”的表现进行了描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这里邪气与谷气对举,“邪”与“正”对,那么谷气应当就是正气的意思。
1、《灵枢·小针解》云:“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2、《灵枢·终始》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守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2]],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实际上该处的得气,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得谷气”。
3、《灵枢·热病》说:“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胳,得气也。”
此处所得之气为“脾气”。
4、《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1.1.2 历代对“气至”和“得气”的不同理解
1.1.2.1 《难经》“得气”是施行手法的前提
1.1.2.2 传世本《甲乙经》“得气”和“气至”的文本考察与理解
1、得气则泻
2、气至泻之
1.1.2.3 《千金方》中的“得气”和“气至”混淆
1.1.2.4 窦太师“气至”理解为“得气”、“气至病所”
1.1.3 民国时期发展了“得气”,丢失了“气至”
1.1.4 民国时期“气至”概念演变后对后世的影响
1.1.4.1 判断出针时机功能的丢失
1.1.4.2 判断预后功能的丢失
1.1.5 小结
[[1]] 需要说明的是,“经气”具体是指什么?古人认为“气”是一种实在的物质,在经脉中运行的气就是经气,正常人体的经气就是正气或说是真气。但是,由于邪气可以进入经脉,经脉之气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倾移”,经气因此往往不能等同于正气,而是通指各种情况下运行在经脉中的气。
[[2]] 《难经·七十八难》作“男外女内”;《针灸甲乙经》作“男女内外”。
[[3]] 刺八五分,灸三壮原作“刺入八分,得气则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按《甲乙经》于刺灸法项下,只记怍“刺入几分(寸),留几呼,灸几壮”,不言补泻之法,若系禁灸穴,则言“禁不可灸”或“不可灸”,不作“不宜灸”,可知上文与《甲乙经》体例格格不入.今据《医心方》、《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改。黄龙祥辑校.黄帝明堂经辑校[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39
[[4]] 虽然,根据前面对于“气至”、“得气”的分析,此处的确为“得气”的表现,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承淡安先生没有分清“气至”、“得气”概念区别的判断。
扶摇简介:
姓名谭源生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1月
学历硕士英语六级籍贯湖南郴州
电脑熟练专业针灸学科研方向针灸文献与标准化
学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联系方式 Tel: 010-64014411-2906
Mobile Phone:13522740809E-mail: tanyuansheng@263.net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文献室,邮编:100700
学习经历
1998. 9~2002.7 在湖南中医学院学习针灸,获得学士学位。提前一年完成学业,成为湖南省高校“弹性学制”提前毕业第一人。
2002. 7~2003.9 在湖南郴州随父出诊一年。
2003. 9~2006.7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黄龙祥研究员。
参与课题
2004年10月参加“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的研发,独立完成《针灸史话与针灸问对》部分;
2004年12月参加“国家标准《经穴主治》”课题;
2005年 2月参加“国标《腧穴部位》(修订)”课题;
2005年 2月参加“WHO国际标准《经穴部位》(制订)”课题,多次参会讨论;
2005年 5月参加“《中华针灸穴典》编撰”课题;
2006年 3月参加“经穴定位人体实测”课题。
参与国际会议
2005年 2月参加“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2005年 4月参加在韩国大田召开的“WHO第四次针灸经穴定位国际标准会议”;
2005年 8月参加“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第二次工作组会议”。
姓名谭源生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1月
学历硕士英语六级籍贯湖南郴州
电脑熟练专业针灸学科研方向针灸文献与标准化
学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联系方式 Tel: 010-64014411-2906
Mobile Phone:13522740809E-mail: tanyuansheng@263.net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文献室,邮编:100700
学习经历
1998. 9~2002.7 在湖南中医学院学习针灸,获得学士学位。提前一年完成学业,成为湖南省高校“弹性学制”提前毕业第一人。
2002. 7~2003.9 在湖南郴州随父出诊一年。
2003. 9~2006.7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黄龙祥研究员。
参与课题
2004年10月参加“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的研发,独立完成《针灸史话与针灸问对》部分;
2004年12月参加“国家标准《经穴主治》”课题;
2005年 2月参加“国标《腧穴部位》(修订)”课题;
2005年 2月参加“WHO国际标准《经穴部位》(制订)”课题,多次参会讨论;
2005年 5月参加“《中华针灸穴典》编撰”课题;
2006年 3月参加“经穴定位人体实测”课题。
参与国际会议
2005年 2月参加“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2005年 4月参加在韩国大田召开的“WHO第四次针灸经穴定位国际标准会议”;
2005年 8月参加“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第二次工作组会议”。
前一篇:海外中醫的未來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