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当代名家医案六
(2014-02-23 11:42:15)
标签:
耳鸣中医医案健康 |
分类: 耳鸣耳聋 |
李振华: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论治
李振华(1925~),男,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分会副会长,中国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出身于中医世家,业医四代,自幼随父学医,精研中医内科,对脾胃病的研究有较高造诣。主要著作有《中医对流脑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辛某,女,43岁。2005年4月19日初诊。诉耳鸣半年。耳鸣如蝉,失眠多梦,视力模糊,乏力。曾至某医院按神经衰弱治疗,口服安定剂及中药“安神补脑液”失眠渐好转,但耳鸣持续,甚则引起心烦、心悸,查心电图无异常。察其:舌质红,舌苔黄,舌体稍胖大;脉弦细。诊其为:肝肾阴虚耳鸣(神经衰弱耳鸣)。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佐以镇心安神。方拟养阴止眩汤加减。处方:蒸首乌18g,白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黄精15g,郁金10g,节石菖蒲10g,炒栀子10g,磁石30g,蝉皮10g,天麻10g,菊花12g,钩藤15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龙齿15g,枣仁15g,牡丹皮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症状减轻,但仍夜间有耳鸣症状,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柴胡、细辛疏肝解郁、升阳通窍,加泽泻祛湿泄热。三诊:服药后,耳鸣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之药物服之以善后。
按:李氏诊治耳鸣,首辨虚实,认为实证多属肝火上冲,以成年或壮年人多见;虚证以肾虚为主,老年人多见。本例患者耳鸣如蝉,乏力、视物模糊,脉弦、舌红苔薄黄,病机乃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耳窍失充,目窍失养,肾水不能上及于心所致。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为治则,用自拟养阴止眩汤加减。方中蒸首乌、黄精、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郁金、白芍舒肝;磁石、钩藤镇肝;夏枯草、菊花、炒栀子、牡丹皮清肝;龙齿、枣仁、夜交藤宁心安神,使阴复阳潜神安而耳鸣息。二诊考虑耳为清阳之窍的特点,选用升阳通窍药物柴胡等,病人耳鸣消失,病告痊愈。全方在滋、潜、清的基础上,佐温通之石菖蒲、细辛等,宣通清窍,诚为妙伍。
参考文献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课题组.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五官科分册[M].(待出版)
杨甲三:神经性耳鸣耳聋针灸疗法从心经郁热论治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针灸推拿系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医药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主要著作有《针灸经穴挂图》、《经络挂图(十二经、奇经八脉)》、《针灸临床取穴图解》、《针灸取穴法》、《腧穴学》、《针灸学》、《腧穴学教学参考资料》、《针灸学教学参考资料》等。根据《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拍摄的电影《针灸取穴法》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等科学成果奖。
1、心经郁热上扰清窍案
马某,女,51岁。初诊:1991年5月13日。主诉:双耳鸣两月余。诊查:双耳中如蝉鸣,头晕,眠差,颈项不适。舌质红,苔薄,脉滑数。辨证:心经郁热,上扰清窍。治法:清心安神。取穴:阳谷,听宫,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外关透内关,足临泣。刺法:神庭、本神、四神聪、百会平补平泻,余用泻法。留针三十分钟,隔日一次。复诊:针灸治疗后,耳中蝉声日渐减少,用针刺十次后,耳鸣已除,头不晕,睡眠转佳。颈项仍偶有不适,摄颈椎片示有轻度骨质增生。嘱其继续针灸治疗,并加用风池、天柱、颈夹脊4~7,以巩固疗效。
按:
2、心经郁热肝气郁滞扰乱心神案
温某,女,44岁。初诊:1991年4月19日。主诉:幻听年余。缘由工作中与人争执而发。诊查:幻听,耳内嘈嘈语声不断,夜间无法入睡,经期错乱,胸胁胀痛,纳谷欠香。近两月已无法上班工作。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而小数。辨证:心经郁热,肝气郁滞,扰乱心神而发幻听。治法:清心安神,疏肝理气。针刺配合中药,方拟导赤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味。取穴:阳谷,听宫,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外关透内关,足临泣。刺法: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平补平泻,余穴施泻法。留针三十分钟,隔日一次。处方:生地黄10g,木通5g,竹叶6g,牡丹皮10g,山栀10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草梢6g,薄荷3g(后下),香附6g,浮小麦15g,大枣5枚。7剂。二诊:1991年4月26日。针灸三次、上方药尽剂后,患者诉夜间已可入睡。效不更方,仍施上法治疗。三诊:1991年5月24日。幻听已除,月经周期正常。嘱其可以停药,并适当工作。每周继续针灸两次,以巩固疗效。半月后,患者停针,精神如常,已正常上班。
按:耳为肾之窍,亦为心之窍。《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辨证录·耳痛门》卷三说:“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之盛也,谁知是心火之亢极乎。凡人心肾两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肾,皆能使听闻之乱。然而肾欲上交于心,与心欲下交于肾,必彼此能受,始庆相安。倘肾火大旺,则心畏肾炎而不敢下交;心火过盛,则肾畏心焰不敢上交矣。二者均能使两耳之鸣。但心不交肾耳鸣轻,肾不交心耳鸣重。”杨氏临证时,凡耳疾多以实证治心,虚证治肾。此两例患者,一为耳鸣,一为幻听,均为耳中有异常声音,辨为阳证,故治以清心安神为法。盖小肠与心相表里,故取小肠经之阳谷、听宫清心宁神聪耳;取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安神定志;外关、临泣为奇经八脉交会穴,分通阳维、带脉,专主一身之阳证、热证;透刺内关以宽胸理气。病例二因其平素心胸狭小,肝气郁结,遇挫则肝郁化火,扰动心神,病证较为复杂,故针刺治疗同时配以中药以求全功。此亦杨氏临证之特色,每遇顽疾杂病,必以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每每获效。此例中以导赤汤清心,以丹栀逍遥散健脾疏肝,加香附理气解郁。
参考文献: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六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杨志仁:从脾肾两虚论神经性耳鸣耳聋
杨志仁((1909.7-1986.5),原名衍政、曾用名仁仲、以正、居端、持正,男,广东省南海县叠滘乡谭头村人,汉族。于20岁时始从父习医,25岁执业。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名老中医,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分会五官科学会顾问。在中医喉科学领域有盛誉,是新中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发表论文论著约25万字,主编了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一版、第二版《中医喉科学讲义》,创制了喉科名方“疏风清热汤”等专科常用方剂。
黄某,女,7岁。1982年5月28日初诊。主诉(家长代诉):一个学期以来发现患儿听力下降,伴有双耳鸣,白天尿频尿急,夜间遗尿。近日发现头发呈片状脱落,胃纳欠佳,大便每日或隔日一次,睡眠时流口水,幼年时有佝偻病史。诊查:察患儿面色苍白,头部有四处脱发,圆形,每处直径4~5厘米左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养肾养血。处方: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3g,陈皮6g,熟地黄9g,首乌9g,五味子3g,莬丝子9g,杞子9g,覆盆子9g,桑螵蛸6g,山药12g,益智仁6g,桑寄生9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二诊:6月2日。服上方药4剂,尿频尿急已有好转,因益智仁无货,故上方加入杜仲9g续服.三诊:6月6日。患儿精神比以前好,听力有提高,覆盆子无货,以鸡血藤9g代之续服。四诊:6月12日。耳鸣已消失,仍有遗尿。上方去桑寄生,加补骨脂6g。五诊:6月21日。服上方药8剂,患儿胃纳复常,无遗尿,流口水亦减少。守上方继续服药。六诊:7月4日。尿频尿急已完全消失,听力好。斑秃处新发萌出。继守上方服药至8月19日,患儿症状全部消失。
按:耳为肾之窍,肾气虚弱则耳鸣耳聋;尿频尿急遗尿亦为肾虚之证,发为血之余,血虚不能养发则头发脱落。胃纳欠佳,睡觉流涎为脾虚之证,证侯虽多,然不外气血不足,肾气虚弱有致,故处方以补肾健脾养血为主,服药两月余而获全效。
参考文献:
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一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630
杜雨茂:温肾平肝化瘀通络以治耳鸣
杜雨茂(1934、9—)教授、主任医师。陕西城固人,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历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全国中医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及肾病研究组组长、美国亚拉巴马东方医学院哲学博士及名誉院长、意大利巴菜姆针灸学院名誉院长及客座教授、日本汉方交流会顾问、日本日中医药研究会名誉会员。授予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创建了治疗肾脏病、肝胆病为主的“中国咸阳传统医学雨茂医院。”主要著作有《奇难病临证指南》、《杜雨茂肾脏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伤寒论辩证表解》、《金匮要略阐释》、《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杜雨茂》等。
王某,男,63岁,西安某部队离休干部。1980年6月11日初诊:耳鸣如蝉两年,加重半月.患者原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两年前又出现耳鸣,初时尚轻,自未在意,后症状进行性加重,渐觉心情不宁,即行中西医治疗,病情不能控制,半月来,诸症陡剧,终日耳鸣不绝,调高声噪,心烦不宁,两耳听力下降,又增双下肢水肿。迭进中西药物,竞无寸效,专赴咸阳求治。现症:两耳如蝉噪不绝,异常刺耳,心烦不宁,听力减退,须高声询问始可应答,头痛头晕,心情紧张,触事易惊,午后尤甚,月余来双下肢浮肿明显,压陷(+),行动则沉困难举,胸痛胸闷,时作时止。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脑血流图提示:“流入时间延长,血管弹性尚可,供血量均低于正常。”证属肾虚耳鸣,因有兼证,故病机较为复杂。治当先温肾行水,稍佐平肝熄风及化瘀通络。处方:生地黄12g,何首乌12g,山茱萸9g,茯苓13g,牡丹皮9g,泽泻10g,桑寄生15g,天麻10g,钩藤13g,附片6g,桂枝6g,陈皮9g,丹参15g,红花6g,川芎10g。14剂,水煎服。复诊(6月27日):药后两下肢浮肿消失,头晕明显减轻,头痛已甚轻微,然耳鸣等证仍无变化,睡眠多梦,舌淡红苔簿白,脉细。宜转为滋养肝肾,熄风通络。处方:生地黄12g,山茱萸9g,牡丹皮9g,泽泻9g,茯苓15g,女贞子12g,龙齿20g,磁石20g,菊花9g,桑寄生15g,丹参18g,川芎10g,天冬、麦冬各7g。14剂,水煎服。服药后耳鸣减轻,听力略增,睡眠好,下肢未再肿,拟上方加石菖蒲9g,天麻10g,继服30剂后,耳鸣已止,听力恢复、头痛止,胸闷胸痛未作,余证悉除而愈。查脑血流图:“流入时间未见明显延长,血流量大致对称。”1985年元月随访,患者体健,各症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脑动脉硬化併发耳鸣,耳鸣呈持续性已臻两年之久,曾多方治疗无效。半月来,听力又减退,心烦不宁,耳鸣更加剧。观是案患者年事已高,肾虚必然、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夹内风上扰、肾窍不利而致耳鸣耳聋。治未得法,迁延日久,阴损及阳,阳虚不化,水湿不行,加原有胸痹,心阳亦弱,小便不畅、运血无力,而发为水肿。肾阳不足,清阳不升,头晕头痛即作。综合观之,此案之病机较为错综复杂,除肾阴阳两虚之外,尚有肝经风阳上扰,心脉血瘀及水湿不行。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其本为肾阴阳两虚,但治本亦须有所侧重,如首重温肾扶阳行水兼益阴,方选金匮肾气丸改汤,稍佐平肝熄风的首乌、天麻、钩藤、桑寄生及化瘀通络,宽胸养心的丹参、川芎、红花、陈皮。待水肿消,胸痛止,余证减轻,证明肾阳已复,心脉已畅之后,遂转机而以滋养肝肾之阴为主,佐以熄风通络宣窍,以治耳鸣耳聋主证。方选耳聋左慈丸改为汤剂,加女贞子以增滋养肝肾之力;入菊花、桑寄生合丹参、川芎以养心化瘀,故获捷效。假若开始即侧重滋阴熄风宣窍,则肾阳必更虚,水湿留滞阳亦难复,病情将更缠绵。
参考文献
杜雨茂.奇难病临证指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2-213
吴灼燊:神经性耳鸣耳聋从风热壅遏论治
吴灼燊(1901—1971),广东省顺德县麻冲乡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民盟成员,广州市名老中医,广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吴氏行医五十年,善用古典经方化裁治疗内、儿、妇科奇难杂证。力主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对中风、臌胀、热病、痛证、血证有显著疗效。晚年潜心研究职业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著作有《中风证之研究》、《锰中毒的中医辨证施治探讨》、《矽肺中医辨证施治分析》、《二硫化碳中毒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等。
陈某,男,32岁。初诊:1962年3月7日。因感冒引起右耳聋已有月余。经五官科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服中西药治疗未效,心情郁闷,兼觉头痛口苦。诊查:脉浮略数,苔薄白舌质红。余未见特殊异常。辨证:平素无耳疾,感冒后右耳失聪,此外邪束肺而壅遏耳窍。肺主气,肺郁气闭则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暴聋,此属实证“风聋。”治法:疏风清热,开郁通窍。处方:辛荑花15g,苍耳子12g,薄荷4.5g(后下),苦丁茶10g,白芷10g,菊花10g,射干10g连翘12g,银花15g,3剂。二诊:上方药连服3剂后右耳开始鸣,头痛渐减。此为风邪欲解的好征象。上方再加细辛3g,羌活10g以疏风清窍,再进3剂,耳鸣消失而听力恢复。
按:耳聋一证有实有虚,治法各异。本例因外感未清而致聋,属邪干窍闭,病在上焦。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凡开郁通上窍首需疏利肺气。故用辛荑花、苍耳子、白芷疏肺以利气机,苦丁茶、菊花、羌活三药善疏风透邪、轻清上达,取连翘、射干、银花以清肺经郁热,更用细辛、薄荷以开窍道而取效。用疏利肺气法以治风聋为本例治疗特点。(吴维城整理)
参考文献: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五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90
沈仲理:神经性耳鸣耳聋从湿热蕴阻、清阳不升论治
沈仲理(1912.1—),男,,浙江慈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1、肝火乖脾湿热蕴阻案
夏某,女,55岁。初诊:1995年4月25日。胸闷不舒,嗳气略畅,口干欲饮,右耳响鸣,夜寐欠安,苔黄腻,舌淡红,脉弦滑。肺虚内热,胃气不和,夹湿热蕴阻。治拟健脾和胃,泄热化湿,佐以顺气之品。方药:南北沙参(各)10g,玉泉散(包煎)30g,代赭石(先煎)30g,旋复花(包煎)l0g,生薏仁12g,竹茹10g,青陈皮(各)3g,黄芩l0g,钩藤(后下)15g,川贝母l0g,茵陈30g,广郁金12g,八月札15g,白蔻仁15g,千年健l5g,淮小麦30g。4剂,另:香连丸1瓶,每日3g,每日2次。三诊:5月3日。右耳响鸣异常,未见平静,夜寐仍不安宁,便溏减轻,苔薄黄,脉弦,血压偏高,夹湿热内阻。伴有汗出口干。再拟平肝潜阳,和胃顺气,佐以清化湿热之品。处方:生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青龙齿(先煎)30g,灵磁石(先煎)30g,明天麻15g,竹茹l0g,青陈皮(各)4g,青木香10g,罗布麻叶20g,川贝母10g,茵陈30g,八月札12g,青蒿12g,刺蒺藜l2g,荷叶边l5g。4剂。四诊:5月7日。脘腹作胀不适,右耳响鸣异常,夜寐不安,腰部足跟酸痛无力,便溏减轻,时有忧郁感,苔厚腻已化,脉弦见平。肺炎后肝胆火旺,疏泄失常,神明不安。再拟温胆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味。处方:太子参l2g,代赭石(先煎)30g,灵磁石(先煎)30g,旋复花(包煎)10g,枳壳6g,竹茹l0g,广郁金12g,合欢皮l0g,伸筋草30g,茵陈30g,仙半夏l0g,青陈皮4g,明天麻15g,陈胆星6g,淮小麦30g,石菖蒲10g。4剂。五诊:5月10日。院腹作胀,嗳气不畅,夜寐不安,腰肢酸软,胸中有烧灼感,苔腻得化,微黄,脉弦细。再拟健脾疏肝,和胃顺气。处方:南北沙参(各)9g,生白术6g,川楝子6g,煅代赭石30g,旋复花(包煎)l0g,竹茹l0g,八月札12g,娑罗子12g,仙半夏10g,茵陈30g,刺蒺藜l5g,路路通10g,淮小麦30g,石菖蒲l0g。4剂。
2、清阳不升耳窍失利案
傅某,女,61岁。初诊:1991年10月l2日。平日自觉头脑部雷鸣感,两耳响鸣,大便溏薄,项颈板滞,胸闷不舒,舌质淡白,脉细小。浊气上升,清气在下,神明欠静。治拟益气祛风,清神降浊。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粉葛根15g,羌独活(各)6g,苍术9g,明天麻15g,蔓荆子12g,活磁石(先煎)30g,炒枳壳9g,姜竹茹10g,炙甘草6g,石菖蒲10g,八月札9g。5剂。二诊:10月20日。脾虚湿阻,清阳不升,浊气在上,导致头脑雷鸣,亢而不平,大便溏薄,胸闷,苔薄,脉细小。再拟健脾升清,和胃降浊。处方:党参15g,苍白术(各)6g,蜜炙细辛6g,粉葛根15g,明天麻12g,蔓荆子12g,炒补骨脂l0g,活磁石(先煎)30g,花龙骨(先煎)30g,干地龙30g,紫丹参20g,广郁金10g,蒿本6g,方通草l0g。5剂。
按:“耳鸣乃聋之渐也”,多因火、痰、虚等因素而为之。前一案例中,沈氏本于肝火乘脾土之意,以柔肝泻火之旋复花汤、健脾益气化痰之二陈汤,酌配镇静开窍之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而获良效。对后一案例,则重在补益脾肾,以治疗脾不升清,浊气不降而耳鸣者,其主因为虚,故以健脾益气、通阳升清为主,辅以重镇之品以降浊气,使气机通调,阴阳调和而奏效。
参考文献:
沈春晖.沈仲理临证医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215-217
张子琳: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肝胆火郁论治
张子琳(1895-1983),字桂崖,号宏达,五台县五级村人。子琳幼承家学,受业于本县儒医刘采臣先生门下,年甫20,却为亲友诊治,屡获效验。1956年,当选为五台县人民代表。张氏行医70余年,积累的医札、病蘸、记述甚多,由山西省中医研究院整理成册,定名为《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1978年出版),其独到经验方“平肝清晕汤”,对高血压、轻度动脉硬化、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病症疗效显著。
朱某,男,40岁,农民,五台县人。1973年3月28日,初诊:耳鸣、耳聋已有六、七个月,右耳较重。伴有目糊,头晕,形体消瘦。脉虚。此为肝肾阴虚,肝胆火郁,阻塞清窍所致。拟清少阳郁热与补阴重镇并行。处方:白芍12g,生地黄15g,熟地黄l5g,灵磁石12g,牛膝10g,石菖蒲6g,菊花10g,甘草6g,当归l0g,酒龙胆草6g,酒黄芩6g。水煎服。4月16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耳鸣、耳聋明显减轻,目糊,头晕均愈。现仅觉轻度耳鸣,口干,口渴。脉虚。再遵原法,改酒龙胆草为10g,酒黄芩为10g,灵磁石为15g,加焦枙子6g。水煎服,3剂后诸证均安。1978年4月随访,患者听力恢复,至今尚好,再未复发。
按:叶桂谓:“肾窍开耳,胆络脉亦附于耳,凡本虚失聪治在肾,邪干窍闭治在胆,乃定例也。”徐灵胎亦说:“耳聋之法多端,然大体不过清上镇下二条。”本案患者,年过四十,阴气自半,形体消瘦,脉虚,素体阴虚可知。耳鸣、耳聋、头晕目糊,皆为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之证。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牛膝养肝血,滋肾阴;黄芩、枙子、龙胆草清肝胆之邪热,菊花散少阳之风热,石菖蒲化浊开窍,灵磁石补肾益精,有聪耳明日之效,为治耳聋之要品。《神农本草经》就载有其治耳聋之功。千百年来屡有记叙,实为经验之结晶。全方正合清上镇下之机,收效颇为满意。
参考文献:
赵尚华,张俊卿.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