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当代名家医案三

(2014-02-23 11:44:03)
标签:

耳鸣

中医

医案

健康

分类: 耳鸣耳聋

高辉远: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不足论治

高辉远,1922年生。名达,号后可楼主人,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中医世家,曾就学于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后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建工作,并留该院从事医、教、研工作,期间曾任高干外宾特诊室副主任、负责中央首长及国际友人的中医医疗保健工作。高氏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及老年病等疾病诊治有独到之处。作为著名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的学生和助理,整理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手,跟随蒲老验集》等书,影响较大。

郑某,男,67岁。19911029日门诊。旧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神经衰弱8年余。1年来无明显诱因经常出现耳鸣,似如蝉声,过劳或睡眠不足时加重,曾去北京某医院耳科检查未见异常,考虑“神经性耳鸣”,经服用谷维素、安定片等药物及耳穴埋豆疗法,均未好转,且有听力下降,血压偏高,头晕目涩,腰膝疲软,夜寐欠安,纳食量少,口干、大便干结,而特来中医门诊医治,观舌质稍红,少苔欠津。脉弦细略数。测血压224131kPa。高师综合脉症,辨证为肝肾不足,脑海失充,治拟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开窍通络之法。药用蒺藜10g,菊花10g,生地黄15g,玄参15g,女贞子10g,牡丹皮10g,钩藤10g,灵磁石15g,五味子5g,牛膝5g,通草5g,墨旱莲10g。连服12剂药后耳鸣较前有所减轻,头晕目涩,腰痠软,口干均见改善,测血压208115KPa,仍述眠差不实,胃纳量少,舌脉同前。原方加夜交藤15g,焦三仙各10g,再进12剂,诸证续减,大便日行1次。惟耳鸣仍时作,寐况欠佳,舌质稍红,苔见薄白布津,脉细弦。宗原法调整方药:蒺藜10g,菊花10g,女贞子l0g,山萸肉10g,生地黄10g,玄参10g,灵磁石15g,路路通5g,生龙牡各15g,夜交藤15g,杞果10g,建曲l0g12剂。水煎服,自述药进4剂后,耳鸣已止,睡眠改善,12剂药服毕,诸症随之得解。患者要求停服中药,故改服杞菊地黄丸调理,以善其后。

按:《景岳全书》曰:“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人于中年,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音,皆为阴衰肾亏而然。”本例原患高血压病,又因年老肾虚精亏,肝肾不足,肾气虚弱,不能充于清窍以致耳鸣如蝉;肝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涩;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头晕;腰膝疲软等症亦皆是肝肾不足之证。故高师治疗以滋补肝肾之阴为主,佐以平肝潜阳,开窍通络,则耳鸣竞廖。

参考文献:

王发渭.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70-71

屠金城: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脉络瘀阻、阴虚火旺论治

1、脉络瘀滞清窍失荣案

于某,女,34岁。耳鸣已近两年。刻下:耳鸣如蝉,连续不断,夜间加重。每次行经头痛,经期后错,有块暗红,且伴腹痛。舌苔薄白,脉沉弦涩滞。屠氏认为,耳鸣日久,入及血分,脉涩滞为血虚瘀滞。证属血脉瘀滞,清窍失荣。治以活血化瘀,通络荣窍。处方:大当归12g,粉牡丹皮10g,木通6g,升麻3g,柴胡6g,桃仁9g,红花9g,苏木9g,络石藤9g,丝瓜络9g,赤芍9g,炒萸连5g7剂。二诊:药后症状同前,经血未潮,舌脉同前。上方再进7剂,另配妇女得生丹1丸,日2次服。三诊:药后症状未有明显好转,月经未潮。有块色黑紫,腹痛下坠,舌脉如前。上方加大黄炭6g,泽兰叶9g,净蝉衣6g7剂。四诊:药后稍感夜间耳鸣减轻,月经停止,睡眠饮食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涩。屠氏认为,瘀血渐开,耳窍渐通,上方继服14剂。五诊:药后夜间耳鸣声小而时有发作,白天耳鸣也略有减轻.闲时有感,忙时不显,上方又连进20余剂,耳鸣停止。

按:一般认为,耳鸣耳聋属血瘀证者,往往聋鸣无明显波动,以其瘀血有形,阻滞窍络故也。因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临床辨证常以察舌脉为据。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耳鸣如蝉,连续不断(夜间加重者,夜静则声著,并非病加使然),且月经之行有血瘀之征,故屠氏辨证从血脉瘀滞,清窍失荣认识。全方以活血化瘀,调经通络,使瘀去新生,窍络得畅,配伍相宜,守方而效。

2、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案

邹某,女,37岁。头晕耳鸣有年。体质虚弱,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两目干涩发黄、迎风流泪,口苦咽干,周身乏力,尤以下肢较著。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处方:生石决明30g(先煎),沙刺蒺藜各9g,枸杞子15g,杭菊花12g,粉牡丹皮12g,生龙牡30g(先煎),盐知柏各9g,杭白芍12g,大生地黄30g,杜仲炭12g,川怀牛膝各12g7剂。二诊:药后自感气力有加,两目干涩减轻,唯耳鸣仍作,声小如丝,舌脉同前。上方加净蝉蜕6g,灵磁石9g(先煎),女贞子9g7剂。三诊:药后余症悉减,时有迎风流泪之感,耳鸣时有减轻,舌红苔薄,脉象弦细稍数,上方加减连进30余剂而愈。

按:耳鸣耳聋久病、渐发多虚。屠氏认为,其实证易治,见效也快;虚症难调,收效也缓。虚证非一日所损,故治疗也非一日见功。此例患者辨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故屠氏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中枸杞子、杭白芍、大生地黄、杜仲炭、牛膝补益肝肾;杭菊花、沙蒺藜、刺蒺藜益肝肾以明目;牡丹皮、知母、黄柏滋肾降火,助生石决明、生龙牡潜降止鸣。二诊时更加女贞子益肝肾,蝉蜕祛风止鸣,磁石益肾聪耳。

参考文献

金宇安.屠金城临床经验集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65-66

黄文东: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火上扰论治

黄文东(19021981),男,字蔚春,江苏吴江人。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执教50年,对《内经》、《难经》和仲景学说深有研究,对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学说钻研尤深。处方用药遵循丁氏之法。学术上突出胃气为本,强调活血化瘀擅长杂病调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主要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黄文东医案》、《中医内科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等。

秦某,男,30岁,职工。初诊:1964612日。患者自去年10月份起失聪,某医院诊断为“癔病性聋”,治疗未见好转。到今年1月份来上海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今年226日不慎从高处跌下,当时神志不清,醒后耳聋又发,兼有失眠,曾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神经衰弱”、“癔病性聋。”从发病到现在已8个月,深以为苦。特再次来上海,赴龙华医院治疗。刻下:两耳失聪8个月余,头痛头昏,不能用脑力,夜寐甚差,每晚仅睡23小时,神疲乏力,胃纳尚佳,大便干结。舌质红有刺,脉弦。肝火充斥清道,治拟清肝宣窍之法。处方:石决明12g,石菖蒲9g,炙远志3g,生甘草3g,菊花9g,赤芍9g,黑山栀9g,连翘壳12g,淡黄芩6g,苦丁茶9g6剂。619日二诊:耳聋,头痛头昏,神疲,寐差,但服药后,曾有一次隐约听到声音。舌尖红,脉小弦。再守原法,原方加生黄芪9g,生地黄9g,带心连翘15g7剂。626日三诊:耳聋已聪,头痛,夜寐不安,形瘦。舌尖红,有碎纹,脉细弦。阴虚肝阳易升,再用前法加减:石决明12g,石菖蒲9g,炙远志4.5g,生黄芪9g,生地黄9g,生甘草3g,苦桔梗3g,菊花9g,刺蒺藜9g,带心连翘12g,苦丁茶9g7剂。73日四诊:耳己能听,头昏,睡眠时好时差。舌质红,脉弦细。再守原意。原方去刺蒺藜加夜交藤15g7剂。

按:本例患者耳聋在先,脑部震荡在后,更使耳聋加重。耳聋在先者,多由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等所致,且证情提示乃肝火充斥清窍,故治以清肝宣窍之法。方中石决明、菊花、赤芍、黑山栀、连翘壳、淡黄芩、苦丁茶、生甘草,后加刺蒺藜清肝潜阳,使肝火渐平,窍络宣通;助以石菖蒲、炙远志宣通窍络;后加生地黄、生黄芪以滋阴益气,而助听力。调治不到1个月,听觉已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主编.老中医医案医话选[M].(内部发行),1977

程士德: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论治

程士德(1919—)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内经》“时脏阴阳”理论。擅长内科、妇科、儿科疑难病症诊疗。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著作有《素问注释汇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内经理论体系纲要》等10多部。

1、肝肾阴虚耳窍失养案

张某,男,3I岁。初诊于1997730日。诉头晕、耳鸣1个月,记忆力减退,耳鸣如轰响,平素性情急躁,两目干涩。近日耳鸣加重,影响睡眠。曾进行耳鼻喉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红,少苔,脉微弦。诊断:耳鸣。辨证: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镇逆潜阳。处方:炙黄芪30g,山茱萸10g,何首乌20g,桑椹子10g,枸杞子10g,鳖甲20g,夏枯草15g,菊花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787日。头晕好转,耳鸣轰响减轻,睡眠欠佳,多梦,晨起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自觉脑闷,烦躁。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加龙胆草、灵磁石、珍珠母、郁金、柴胡。处方:炙黄芪30g,山茱萸10g,生地黄、熟地黄各30g,何首乌20g,桑椹子10g,黑芝麻10g,枸杞子10g,鳖甲20g,龟板20g,龙胆草20g,夏枯草20g,菊花10g,灵磁石(先煎)40g,珍珠母(先煎)40g,郁金10g,柴胡10g7剂,水每日1剂。三诊:1997815日。耳鸣明显好转,除夜晚偶有发作外,白天已消失,头晕好转,记忆力开始恢复,白天精力旺盛,工作效率较高,近几日情绪较稳定,大便仍干,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微弦。上方去黑芝麻、郁金、柴胡,加益智仁、火麻仁、枣仁。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1997826日。耳鸣已消失,口干、口苦好转,睡眠正常,情绪一直较稳定,无烦躁多梦。舌红,边尖尤甚,脉细微弦。嘱服上药10剂,巩固疗效。

2、痰瘀阻滞耳窍失利案

卢某,男,53岁。初诊于19971221日。半年前中风,后出现左耳聋,耳鸣,头痛,四肢活动如常,语言流利。曾做脑血流图检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近2个月耳聋、耳鸣加重,胸闷,时有胸痛,头晕头痛时作,周身沉重,酸痛不适,痛处不定。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诊断:耳聋、耳鸣。辨证:痰血瘀阻。治则: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处方:炙黄芪40g,柴胡10g,桔梗10g,牛膝10g,川芎10g,桃仁10g,赤芍10g,磁石(先煎)30g,枳壳10g,当归10g,红花10g,珍珠母(先煎)30g,胆南星10g,炙甘草10g,石菖蒲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71228日。耳鸣减轻.听力有所恢复,头晕好转,偶有头痛,仍周身不适,沉重无力,眠差,目眩,胸闷,心悸。舌紫暗,瘀斑减少,苔白腻。上方去桔梗、牛膝、石菖蒲、胆南星,加白芍、瓜蒌、郁金、薤白、生龙牡。处方:炙黄芪4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磁石(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瓜蒌10g,薤白10g,炙甘草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枳壳10g,赤芍、白芍各15g,郁金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1998110日。耳鸣、耳聋明显好转,头晕头痛减轻,服药10日内只有一夜间头痛发作,胸闷、心悸好转,大便干燥。前日测血压14.9514.2kPa(150110mmtlg)。舌红,苔白腻,脉沉细。上方去枳壳、瓜萎、郁金、薤白、生龙牡,加火麻仁、龙胆草、黄精、丹参、益母草、稀签草。处方:炙黄芪4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白芍各15g,桃仁10g,红花10g,龙胆草20g,黄精20g,丹参20g,益母草30g,稀签草30g,磁石(先煎)40g,珍珠母(先煎)40g,火麻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1998118日。耳鸣完全消失,听力恢复,周身无酸重不适,二便正常,头晕目眩头痛好转。舌淡,苔白,脉细。嘱继续服上方,也可制成丸药,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耳鸣、耳聋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多种内伤病中,其以虚者多见。程士德教授治此不离补肝肾之法。肾藏精,肝藏血,肝肾精血同源互化,精血为耳窍之物质基础,精血不足,耳窍失养是耳鸣、耳聋的病机关键,历代医家甚为重视。然因虚致实,因阴虚而龙相之火妄动,痰血互结,扰动阻闭清窍者临床亦颇多见,特别是青中年患者,每多忙于工作,精神紧张,而致相火易亢,久耗真精,水不涵木,肝肾惧虚,肝阳上亢,产生耳鸣、耳聋之证。案()耳鸣轰响,平素性情急躁,口干口苦,实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故重用滋阴之品生熟地黄、何首乌、桑椹子、枸杞子、鳖甲、龟版等;配以疏肝潜阳之柴胡、郁金、夏枯草、龙胆草以降肝火,调畅情志;佐以磁石、珍珠母矿石之品重镇聪耳。《本草纲目》云:“磁石,色黑以入肾,故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案()为一老年患者,因中风而出现耳聋、耳鸣。老年人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闭清窍,故重用炙黄芪寓行于补,气行血行,配以血府逐瘀汤,在活血化瘀中寓养血益阴之品,如当归等,同时升降合用,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宣扬气机,使气血升降和顺,以达活血行气通窍之目的;佐磁石、珍珠母镇肝潜阳熄风之品,以防止中风复发,标本同治。程士德教授冶此病,补中有行,泻中有补,虚实兼顾,重视疾病的演化,综合调理,不偏不倚。

参考文献

苏晶.程士德临证论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67

程康明:耳鸣治风

程康明,男,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泰州市中医学会理事,泰州市中医眼、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兴化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63年,随赵云深先生学习中医内科,1967年创立中医耳鼻喉科,1980年入南京中医学院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学习,随全国著名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教授专修耳鼻喉科。30多年来,坚持中西医结合,发表论文30多篇,多次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

1.风邪夹痰上壅耳窍

耳鸣新起,鸣声沉闷,如风似雨,时感耳中闷塞或自音增强,以单侧居多。本症每发生于感冒咳嗽后期,乃风邪入耳,气壅于上,痰滞其中。治以疏风化痰调气开郁,方取清神散(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荆芥、防风各7g,蝉衣、木通、僵蚕、石菖蒲各10g,杭菊花5g,木香、制南星各4g,郁金7g

按:清·陈士铎《辨证录》载:“耳内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方中荆芥、防风、蝉衣、菊花轻散上壅之风热;木香、木通、郁金调气开郁;僵蚕、南星散脉络之痰滞;石菖蒲化浊通窍。全方具轻散通窍,调气开郁之功。

2.风火夹痰上壅耳窍

素本木旺或恚怒伤肝,则肝胆郁热、风火夹痰循经上扰耳窍而鸣。临床以鸣声高亢,似气笛长鸣或如机器喧啸;常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为其特征。治当平肝熄风,重镇降逆。方以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粉0.16g(2次吞服),钩藤12g,菊花5g,桑叶、朱茯神、大贝母各10g,白芍20g,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牡丹皮7g,代赭石、紫石英、磁石各30g

按: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牡丹皮清肝凉血;白芍、生地黄柔肝养血;大贝母、朱茯神化痰宁神;代赭石、紫石英、石决明、磁石重镇降逆,平肝熄风。

3.阴血亏损虚风僭耳

思虑烦劳或房事过度,均可导致精血亏损,肝肾阴虚,虚火内动,浮越于上,耳中如秋虫唧啾,昼夜虚鸣不已。其临床表现除耳鸣外,常伴头晕目花,五心烦热,惊惕肉跳,失眠健忘,腰酸梦遗等心肾阴虚、虚风内动的症状。治取三甲复脉汤合耳聋左慈丸加减:干地黄15g,当归、白芍、麦冬、茯苓神、泽泻、五味子各10g,青蒿、阿胶各12g,牡丹皮7g,山萸肉、酸枣仁、炙鳖甲、龟版、煅龙骨、煅牡蛎各15g,磁石30g

按:《冯氏锦囊秘录》载:“高龄之人,肾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浮越于上窍,窍内有声如蛙鼓蚊锣。”水不足以济火,阴不足以制阳。全方具有滋阴养血,潜阳熄风之功。

参考文献:

程康明.耳鸣治风[J].江苏中医,199718(10):11

雷声远:神经性耳鸣耳聋从瘀血阻络论治

雷声远,男,银川市中医院名老中医。

张某,五十六岁。自叙耳聋,脑中昏糊不清,自服龙胆泻肝丸无效;又服某中医汤药也无效。再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鼻中息肉,需作手术。但手术后病不好转,且增发作性头痛,非常剧烈。今晨起床后,鼻涕中又带少量紫黑血。详问病情,三月间高烧咳嗽,经某医诊治,诸症皆愈。但头脑不清,听觉迟钝。逾数日逐渐加重。现左侧较好,右侧不闻,耳内亦无脓水。头痛部位在右额及颞部。舌质红,微苔而乏律。脉弦大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据以上脉症,大多属热。想其春间发热咳嗽,可能为风湿所致。经治虽愈而余邪留伏少阳,继续作祟。然原只头晕耳聋,今则又增剧烈头痛,鼻中紫血,是何缘故?谛思手术之后,难免有所血瘀。瘀阻奇经,精神不能通达故聋,议拟清热活血,辛香通窍为治。处方:当归9g,红花6g,连翘9g,青蒿9g,酒芩9g,知母9g,葱头三个,花粉15g,麝香0.15g,冰片0.15g,薄荷冰0.15g,黄酒60g,前八味用冷水,加黄酒,煎10分钟,去渣.后3味纱布包裹入汤内,再煎数滚,温服。渣再如法煎服1次。上药连服2剂,诸症若失,遂即上班,工作如常。越旬余,耳又聋,但只头晕,无复如前之痛。切脉五至而弦细。此由阴虚未曾恢复而致虚阳上泛,故病反复.拟育阴潜阳为治。处方:生熟地黄各15g,枸杞子15g,山药18g,沙参9g,杜仲9g,白芍9g,怀牛膝18g,生龙蛎各12g,生磁石24g,朱砂0.9g(分二次冲服),水煎去渣,入童便一盅。服3剂病痊愈。切脉仍弦细,嘱原方继服10余剂。以后不再反复。

按:本案雷氏考虑患者有明显的手术史,加之全身兼有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微苔而乏津,脉弦大有力等热象,故采用活血清热之法,但本方不寻常之处在于方中同时应用了几种芳香开窍醒神之品,麝香、冰片、薄荷冰、葱头与活血化瘀药并用,这可能也是该方收效甚捷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雷声远.雷声远诊余随笔[M].宁夏:宁夏科技出版社,1986249-250

窦伯清: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肾精亏虚论治

窦伯清,甘肃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名老中医。主要著作有《窦伯清医案》等。

王某,男,42岁。1975年秋季门诊。自述头晕目眩已5年多,经常耳鸣头晌,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行动气促。曾在某医院治疗,注射高渗葡萄糖后稍有好转,逾时又作。近两年内头晕头昏加重,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血压偏低,经常在901006070mmHg之间。诊脉弦细,苔淡,舌质微红。辨证为肝肾阴虚而致之眩晕,治宜滋养肝肾为主,方选《景岳全书》左归饮加味。处方:熟地黄15g,枸杞子4.5g,山茱萸9g,山药12g,茯苓9g,肉苁蓉6g,川芎4.5g,细辛2.1g,炙甘草4.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连服3剂,眩晕稍减,耳鸣,腰酸腿软,动则气促,心烦口干等症如前,脉仍弦细,但舌红略退,苔薄白而润,嘱原方再服10剂后来诊。三诊:逾时半月众,腰酸腿软、气促、口干等症大有好转;仍有头晕耳鸣、心烦,脉转沉细,舌已正常,嘱原方再服5剂。四诊:诸症已释,仍有轻微头晕,又添唇燥颊热之苦,虑为温补过剂所致,遂在原方中去细辛,减山茱萸为4.5g,减枸杞子为2.1g,加入疏风清热之蔓荆子9g3剂而愈。

按:“肾藏精而主髓”,“脑为髓海。”患者肾精不充,肝失濡养,髓海空虚,阴不恋阳,虚阳上越而致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甚则善忘。“腰为肾府。”肾虚则腰酸膝软,动则气促。脉弦细,舌微红,心烦口干皆为阴虚之证。方中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滋补肝肾,使水旺火济;用茯苓、山药、炙甘草培补脾胃,使土润而养肝滋肾以资化源;取川芎活血通经,少佐足少阴引经药细辛,以轻扬上行载诸药直达病所,使各药发挥其专长,而收相得益彰之效。

参考文献

窦伯清.窦伯清医案[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6-7

詹永康: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肺气虚弱论治

詹永康,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科主任、中国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理事。

姜某,男,42岁。住宁乡县黄材月山。3年来每听到外界金属撞击声,如打铃、敲钟、捶铁皮等时,双耳内即相应地发生“的哒”的鸣响声,金属撞击声停止,耳鸣亦随之而止。伴面色晄白,眩晕、神疲、气短、腰腿酸软及尿后余沥不尽等症。舌质胖嫩无苔,边有齿痕,脉象两尺细弱,右寸尤弱。青年时有急性肾炎史及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史。诊断为肺气虚弱,金不生水之耳鸣。治宜肺肾双补,俾金水相生,用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按穴寻时。处方:于当日(辛日)下于2时半(乙未时)先开肺经原穴太渊,配以肾经原穴太溪,均用针补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针感上下感传。抽针后敲金属器试验,耳鸣减轻大半。次日又按纳子法于下午75(戌时)先针补太溪、复溜,次针补经渠、太渊,留针30分钟,针后耳鸣消失,未再发作。

按:耳为肾之窍,耳前后又为手足少阳经循行所达。耳内轰鸣,当清泻少阳经实火,耳内蝉鸣,又当补肾,所谓“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此案既非轰鸣,又非蝉鸣,而是闻金属声响则鸣,肺属金,当为肺虚金不生水所致。前贤本有“耳鸣治肺,鼻塞治心”之说,今以流注法取肺肾两经原穴补之,故收速效。

参考文献:

刘炳凡.奇效验案[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335-336

颜正华: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脾肾两虚论治

颜正华(1920—),男,又名颜绍棠,字秀峰,江苏省丹阳人。著名中医药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医药临床研究室顾问、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会顾问、《中华本草》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编委会委员。行医60余载,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强调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结合,知药善用,灵活精当,活用药对,巧用多效药,慎用毒烈药,深研配伍,不拘成方,以平淡药取效。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著作有《临床实用中药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颜正华临证论治》等20多部。

陈某,男,34岁,住北京丰台。19971023日初诊:头晕,耳鸣如蝉半年,腰酸腿软,乏力倦怠,睡眠不实,纳差,便溏,日23行,尿频,舌红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证属脾肾两虚。治以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陈皮10g,砂仁(后下)5g,炙远志10g,炒枣仁15g,磁石(先下)30g,山茱萸10g,茯苓30g,五味子6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7113日。耳鸣减轻,睡眠好转,大便日12次,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加石菖蒲、菟丝子,以补肾开窍。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陈皮10g,砂仁(后下)5g,炙远志10g,炒枣仁15g,茯苓30g,山茱萸10g,磁石(先下)30g,五味子6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石菖蒲6g,菟丝子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19971120日。白天已无耳鸣,夜晚仍作,但声音较前低弱而次数减少,睡眠可,腰腿酸软感明显减轻,大便软,日1行,舌微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继服7剂,加珍珠母30g,去薏苡仁,以益阴潜阳。四诊:19971128日。夜间耳鸣已无,纳食渐增,二便正常,劳累后有腰酸感,舌微红苔白薄,脉沉细。守方继服7剂,隔日1剂,以善其后。另嘱节饮食,勿过劳,以防复发。

按:耳鸣一证,与肾、肝、脾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内伤耳鸣,多因中气不足或髓海空虚,肾精亏损。本案耳鸣属脾肾两虚致内伤耳鸣,脾虚则中气不足,水谷之精微不能上养于耳,肾虚则髓海空虚,致耳失所养。颜正华教授审证求因,针对病因予以健脾益肾,佐以宁心安神,脾健则中气足,气血化源旺盛,肾气足则髓海充盈,耳得濡养,宁心安神则无虚火上扰之虑,故半年之耳鸣得以自愈。又李东垣谓:“脾虚则九窍不通。”本案患者,耳鸣数月,纳少便溏,舌胖,脉无力,脾虚之证明矣。颜正华教授凭据证候,复遵先贤之训,诊诊皆用四君子补益脾气,理法方药,以一贯之,真勘透渊鱼之功。

参考文献

颜正华.颜正华临证论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3-1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