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教的功效究竟如何

(2011-09-27 07:30:03)
标签:

早教

分类: 共同成长

最近在想瑞和可心应该学什么学多少的事,也就有了这个话题。早教包含许多方面,今天先聊学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多年以前曾有个人告诉我她的孩子8岁时能读报纸,当时我不大相信。因为捷8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正在学拼音字母,只能认很少的字。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才明白,那位朋友对孩子的早教抓得很紧,大概从孩子3岁就开始教识字。到了8岁,他已经有5年识字的积累,读报纸完全有可能啊!

 

如果从小放任孩子,即使是天分很高的孩子,也可能发展不好。

一位朋友的孩子天资非常聪明,从小我们都能看出来,比别的孩子悟性明显高。可是,父母自己太贪玩,经常晚上忙于打牌打麻将,孩子顾不上。这个孩子后来只考上一所大专学校,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很可惜。

 

在孩童年幼的时候父母给以适当的教育,可以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也有益于开发潜力智力。

那么如何进行早教呢?首先要看这份早教是否有意义,功效如何。如何评价早教的功效?我认为,一看,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快乐,如果,孩子整天被学习和书本折磨得很烦很累,说明早教的内容或数量不适合。二从长远角度看,这个孩子今后能否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果一个人的早教看似很成功,学了很多书本知识,可是面对外界是书呆子,早教的意义就要打折扣。

 

孩子的大脑在发育中,当他们的容量和能力还没有准备好时,我们一定要给他灌输许多知识,甚至是超前的知识,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有的知识,孩子的脑力还没有到能接受的程度,我们花了十分的力气逼着他学,教与学双方都很痛苦。但是,当他的头脑发育到可以接受时,我们只要花一分的力气就可以了。所以有些早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而且,每个孩子的发育快慢不同,优势不一。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什么,或者责备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有些家长总要让自己的孩子学比正常年龄高一级的内容,即使孩子很痛苦也不放过。这些不尊重孩子的早教,不如不要。

 

早教有好处,但不是万能的,早教不杰出,孩子就不能成材吗?

我读书时发现有一个现象,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多是女孩,上了初中女孩依然占优势。可是到了高中,却突然有一些不显眼的男生“异军突起”,而一些原本名列前茅的女生直往后退。

我想原因是,那些男孩子增强了读书的自觉意识,而且,男孩本来就比女孩成熟晚一些,当他的脑力发育到足够成熟时,能量积蓄而发。

相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相对地总体地来说,对女孩的早教比较容易,比较成功,基础打得好,所以她们在小学中学表现比较突出。当然也有女生在大学和研究所依然成绩优秀。但是到了社会实践中,男生佼佼者明显增多。理工方面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偏文科方面,如财经、法律、文学、语言、哲学和教育等等,卓越者依然男性比例为大。

为何女性的后期发展受限制?是否其中一个原因是早教做的太好,让女孩从小就比较习惯局限于循规蹈矩的书本知识,导致创造性被削弱?

 

经常读一些父母写的文章说早期教育做得很好,主要表现就是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比如3岁就能做6岁孩子功课这样的例子,有的还进入名校。在这方面特别突出的还有一些是“高考状元”。

可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作为,不是“名校”和“状元”就担保真正有本事。一个人学业再优秀,不能运用,那么学的东西就等于没有用。卷面成绩只是空洞的数字。

 

顺便聊一点题外话,过于重视考试这样的形式真不是好办法,把人的思维模式化,压抑人的创造能力和勇气,特别是有标准答案那种。读过一个报道,说中国的高考状元都消失了,意思是说他们大学毕业后就无声无息了。考试是一回事,社会又是另一回事。看看您的大学同学中,那些当年是“状元”如今发展如何?

当然有一部分高考状元出国了。想起一位台湾来的老师对我说的话,台湾一些成绩顶尖的学生来到美国,在学校里成绩还很好,可是工作后就显出弱势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达不到高端领先水平,因为被从小到大考试害的。我想中国的高考效果差不多,哪一天高考取消了,或像SAT 一样只是参考项目,中国一定会出现很多世界大师级的人才。

 

写了这么多,会不会跑题啦?总结一下吧。

早教有必要,但不能强求,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天分和能力来合理安排。如果孩子愿意学,学习是愉快的事,就让他多做一件快乐的事。如果不愿意,或学不进去,说明他还没有Ready,不急!急也没用啊,孩子的小脑袋瓜不是电脑,什么都可以往里输。还是让他享受轻松快乐的童年吧,今后有的是学习机会。

捷小时候读书一点也不用功,我是急得天天催时时逼,为此闹了很多矛盾。后来他要读书,我挡都挡不住,如今我给他打电话,总不忘叮一句:“不要读太多书!不要太用功!”

 

 

最后一点感想。

传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很不出色的孩子,5岁时说话还不清楚,学校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愚钝不可教。可是他的父母对爱因斯坦很有信心,相信他是一个特别有潜力的孩子,一直鼓励他,而且自己亲自来教孩子。

不管孩子是天才还是平凡,我们爱孩子千言万语千方百计,都抵不过一份对孩子的信心有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挑战自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