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看中戏版的《北京人》

(2025-10-31 23:03:24)
想看中戏版的《北京人》

不知道浏览了什么,系统被触发,为我推送了好几次中戏在桂林演《北京人》的消息。看起来相当不错,让人心里有点痒痒的。查了购票平台,还关注了中戏的公众号,都没看到在北京的演出消息。原本心里只是一个平静的念头,居然因为不能达成而变成了有点热烈的迫切。 

开始关注中戏的出品是今年夏天第一次到中戏的小剧院里看戏。不过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中戏是不是要出自己的“厂牌”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算剧一般也没关系,反正没去过那个剧场,就当见识一下,毕竟是著名的中戏的剧院。到了现场才发现,它居然是幢非常朴素的小楼,静静地待在热闹的南锣鼓巷里。

虽然硬件不亮眼,可剧真没让人失望,甚至还有点惊喜。散场的人群里就能听到一些兴奋的喜欢,虽然都很简短,但能感受到力度。院子出口有点窄,出去时人流速度有点慢,不过倒让我听到旁边两人一路理性又热烈的讨论,且和我的感受很接近,于是“见缝插针”地接了个话茬儿。这一接,居然聊了起来,三人出了门还站在路灯下继续了好一会儿。遇到同好畅聊的感觉真好,哪怕都是和陌生人。

别看《告别》的票价不高,舞美设计、舞台质感都相当不错,一点不简薄。剧的结构也清爽,两大段非常清晰,不用费什么力气在脑子里转换就能厘清脉络,可以说故事线索和结构没给观众找麻烦。舞台就是拿三面垂挂的流苏帘子做垂幕,第一部分时帘幕上打的是白光,第二部分是黑色的光。就这么简单的颜色转换就把场给转了,很妙!白色代表外屋一堆遗老遗少,各怀心事地蛐蛐屋里的病人。听TAmen的意思,里面的人是活不成了。待帘幕变成黑色,一下就让人明白是进了内室,而且是全部遮住光的内室,好像生怕加重病人的病情。但其实,是把人束缚在了一个压抑的空间里,好憋闷,感觉多待一会儿都得疯掉。幸好,里面的人还挺神经坚强,居然没有病恹恹的,是个...好人!?

看到中间才突然意识到这是拿《狂人日记》改的。胆子够大!不过也没瞎改,能这样呈现出原文的主旨蛮好的。后来想起来,介绍上写了,是我给忘了,光注意剧院了... 丢脸。因为剧情推进没给人造成麻烦,让人更能关注演员的表演和剧作要表达的东西。整体演出水准非常均衡、扎实,没有明显短板,就是谢幕时每个演员都能得到平均强度掌声的那种整体质量不错。让人感受到一种现在很少见的、久违的认真,不会让人觉得演戏是在玩过家家。虽然也带着一些戏剧腔,但还好,不太违和,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到搞笑。情绪需要起来的段落,演员的表演会自然上去,不会觉得是生拔的,也不会觉得只有演员自己在激动。这挺难得... 不愧是中戏的老师们。

因着这一次的良好观剧体验,让我对中戏出品有了兴趣。哪怕未来是学生演的,我觉得只要是认真思考过,认真排练过,认真演出的,肯定有亮点。而《北京人》这出剧自从被央华演了,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剧本的极大兴趣,还专门买了书看了两遍;又搜了不少剧评,试图解答心里的疑问:到底愫心被什么因素促成了出走,而剧的一开始她还是那么温良恭俭的传统女子。但剧评(包括一些很严肃的戏剧评论)似乎都太老了,没有呈现出足够说服我的观点。

所以,基于这些经历和期待,希望有机会看到中戏版的《北京人》在北京的演出,感觉一个认真的团队应该会带来惊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