坣娜
她过世的消息只在热搜榜上闪了一下就消失了,让人有微微的叹息。感觉只几年没关注她而已,如今听到的消息竟然已是离世。还不足60岁...
于我,她不是歌手,而是瑜伽老师。当年因为腰椎急性炎症被大夫医嘱增加运动量,多做些温和的运动,不要再久坐。也不记得是怎么搜到她的瑜伽书的。因为先前只知道她是艺人,没想到“消失”几年转身去教瑜伽了。介绍语似乎把书里提到的练习内容说得不太复杂,于是赶快买回家。
她在书里介绍了自己因为一场极为严重的车祸而开始练瑜伽的经历,因为瑜伽练习在她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她就想向更多人介绍这项有益的运动。我买的那本是她专门针对压力控制这个主题写的,她按压力程度(从轻度到重度)设计了四组动作,每组不过20多分钟。因为动作都不太难,加上她的口令很清晰、重点说明很详细,给了我在家练习的可能。这其实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我出门练习就会找各种理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可能性。
要说她的课给我的最大益处,首先是两条基础观念:
一是练瑜伽不是和谁比赛,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小小push一下就好(一直记得她说push时的语气,温柔又带点俏皮)
二是一时达不到的动作难度没关系,简化就好。简化也能带给我们好处,不要小瞧了它
因为这个基础打下了,我真得每天都会找出一组来跟练。即使最简单的动作,也能每每练到微汗。更重要的是,之后颈椎、胸椎、腰椎、尾椎陆续都出过问题(办公室工作的宿命),我也都是跟着她的书和光盘一点点把疼痛都处理“光”的。
练了两年我都胆子大到开始直接跟练蕙兰老师的中级课程了。当我发现自己连犁式都能做的时候,很是惊喜了一把。因为上学时体育课有一项考试就是类同的动作,当年一学期都搞不定它,次次练习次次挫败。而此时我才发现当年就是一味“一步到位”,一学期都没有做过任何准备性地练习。而现在,自己是在跟练里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各相关部位的力量,所以最终才能轻松完成。一直都觉得,从坣娜那里开始练习瑜伽真是非常正确的切入口。
只是现在,一切都成了往事。如今,人已离开。
如果她知道记得她的人每每想起她都会微笑的话,她会不会也微微一笑呢...
前一篇:看我发现了什么!?
后一篇:想看中戏版的《北京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