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蛐蛐

(2025-10-11 12:24:06)
蛐蛐

从小就讨厌楼里的人凑在一起扯闲篇,特别是涉及别人不好的东西时用一种阴阳怪气的方式聊天。虽然都是家长里短的闲聊,自觉也有高下之分。蛐蛐二字 - 在我的词典里 - 该属于“下”的那一类。可惜这俩字最近一两年很在风头上,什么场合都会被用到,避无可避,似乎也没了“高下”之分。但,我有自己的坚持,避不开别人说,总能避开自己用。BTW. 要说流行语这事,真是一旦流行起来就很容易变得面目可憎,不管最开始的出现多么惊艳或逗趣。

对这种事,我似乎天然就能迅速竖起一根天线。对方稍稍冒头,我就开始马上想如何岔开话题或把它引到自认为善意的角度。总不能一开始就什么都往不好的上面揣测吧,那这世界多让人不想待。没想到这一次赶上,却没有因为它的结束而从我的脑海中被马上清除掉,反而多了点社会观察的味道;并且在遇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更具象了“蛐蛐”二字,让整个事件变得格外interesting,似乎很有被记录下来的必要。

事源在裁缝店里碰到的一位顾客。看来也是店里的老客,两位老友相伴而来。而我,因为不赶时间,先等她俩挑。一位比较积极,拿着不同款式试穿,另一位比较安静,应该是暂时没有购买需求。她们挑的时间不算短,安静些的那位可能有点不好意思,趁同伴换衣试装的空隙和我有一搭没一搭聊起来。没想到,这一开始,就有点收不住,她的话从闲聊变到自己在这家店购衣失败的经历。据说那次她买了好几件合计几千块,其中一件穿了一周就开线,于是拿回店里修补。但大半年过去,衣服还没修好。导致现在天气转凉,她没了可穿的衣服。为此她很不开心,无论家人朋友怎么劝,她都死活不再添置新衣,也不和店主说自己还有旧衣在店等待修补 ...

我问她为什么不提醒店主旧衣的事,因为我也是店里老客,知道店家生意一直挺好且夏季又是添衣旺季。她说她已在此期间来过店里多次,难道店主会不知道她的意图 ... 言下之意是店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我又问她,既然没有衣服穿也不想再在这家店买,为什么不换一家店。她说她很生气,然后又开始“那次我买了几千块的衣服...”。 

在人家店里直接说店主的不是,即使店主没在旁边、她的声音也被刻意压低,还是让人觉得尴尬。“蛐蛐”二字跃然而出我的脑海。但这位姐姐却一直重复自己的悲惨经历,直到我发现她已经第三次绕回开头。自己本意是想宽宽她的心,帮她多一个角度看待或想,但结果是复读机的开关被打开就关不上 ... 既然她停不下来,那就只好我来。

我差一点就脱口而出(其实已经出口了大半句):这么不开心,为什么不换一家?当然,这不妨碍她同时直接问责店主,让其赶快把旧衣修好或做其它处理。有那么一刻,我突然恍然:为什么开始看她回应店员推荐时有种“端着”的拒绝感,所以我才有了她其实是在“礼貌地拒绝”的印象。而店员似乎一点感觉也没有,一直在同样积极地向她们两位推荐新装。她应该就是要让人看出自己的拒绝吧!那她不会是在等店主来哄她?!...

因为身形太不标准,我在这家店置装多年。店主是位颇干练的女士。当然不是每一次定制出品或成衣推荐都完美无缺,但她真是少见的有进取心、爱学习、懂做生意的小型定制店店主。以前杂志还流行的时候,我经常拿着服装图片到她店里一起商量什么适合,什么可挑战,什么即使不适合我但可以给做她灵感或参考。每一季她都会上些新料子,不论花色图案还是材质,总能把简单的款式做出不同的效果。她还很善于从客人那里学习,谁穿个新样式,她就借来留个样版,然后再考虑什么其它料子适合“复制”,有时候“仿品”比原版还好看。这整个的过程让我愿意不断往她店里跑。即使衣服刚做出来不完美,试穿后指出不舒服的地方,她就能直到要调哪个工艺或工序,回去调一下就好了。当然她也嘴下留情,比如我一个溜肩膀,人家从来不点破,直接在量尺寸或套用版型的时候调整就好了(这还是意外发现的)。就此,我更了解自己,还学了不少挑衣服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她的手工费只比一般的私人小店贵一些而已,并不是那些一涉及“定制”就高到吓人的价格。我曾私下比较过更便宜的店家,总能在哪里让你的衣服穿几次就露出马脚。看来有些钱真不能省,闹心,特别是料子再也买不到的时候。

当然,店家毕竟是生意人,卖货一定是她的首要任务。但这完全无可厚非。作为客人,我们也该有自己的主心骨;就算真出错了,长记性下次避开就好了。所以,我很好奇这位客人的心理,不舒服为什么还要继续进店(当然她可能只是陪同),不舒服应该直接提出来。面子问题吗?那现在这样岂不是更没面子,连里子都受影响。

不过,我更有动笔的愿望是因为:自己忍住了没和店主去聊这件事。可能我太根深蒂固地要去“处理”问题了,首先想到的总是如何帮忙去做沟通,算是给双方一个消除隔阂的机会。当时是真想去帮忙的,非常冲动地想干。

但我后来发现,其实从始至终店主本人都在围着那位主动挑选的客人忙,似乎对蛐蛐的这位客人有点“淡”。当然,这“淡”非常不露痕迹,连我都差点忽略。以我对店主的了解,她算是位八面玲珑的店家,但也是位有些“挑”客人的店家。作为生意人,她挺有自己的坚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要“招呼”。虽然她对客人的包容度肯定比我们大,但既然有那个度,自然就有一根“线/限”,皮筋也不能无限拉长。这中间的“恩怨情仇”非被我再挑得“尘沙泛起”,无论是店主说客人的不是,还是店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都很不得体。何必制造给这种不好制造机会?

所以我忍住了自己的冲动,乖乖搞完自己要修补的衣服就离开了。不过细想,其实自己是有点自大的,觉得有那个能力去调和。

Anyway。这一整个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还是挺有趣的,记录下来也算帮自己纾解了当时的冲动。写完,就放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