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红尘》


最近因为热搜新闻想起这本书,躺在书柜里很久都没被打开过。之前看后留了很好的印象,在那时的我看来它的“维度”好高,多少有点高山仰止的感觉。这次重读却有点祛魅。当年让人叹为观止的东西,现在依旧还被赞叹的少了。大概除了主人公的思辨和思想认识高度,就没剩什么了。
之前被惊艳到的第一点,是它的故事背景。那时距故事背景描述的那些历史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还是太近,还未散去的烟雾让很多事情都变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似乎人人讳莫如深又好奇多多。加上那时还不懂要经常关注时政新闻,猛地看到这样似乎背景非常宏达的开篇,就觉得精神头来了。当年这样的作品还真不少,让人就是冲着一种猎奇和悬疑的氛围去看。很像上学时班里有个小伙伴,家里是做生意的,总能带回不少社会上或真或假的见闻在同学中煞有介事地宣传一番,一帮没见识的孩子都觉得好了不起。可一旦开始工作,很多东西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个点是,一个看似被讹上的男主居然有担待地揽上没必要揽上身的责任。自然,这也才有了后面的故事。要不是他如此“自信”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他也不会应承下来。现在看来,还是对自己的才华太自负了。他远没自己说的和表现得那么低调。只不过这一次碰上的对手也是高手(即使是个大流氓),才无法全身而退。他自己强调了那么多遍的自由,其实是有点小看了自由需要的基础,包括不“炫耀”。
第三点是男主为朋友策划的那个新餐馆的思路,践行他“见路不走”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个操作的起点是去除厨师对餐馆无论成本还是话语权的绝对权威,以机器生产和中央厨房替代厨师(即有较多技能的厨师而不是厨工),在制定和严格遵守品质标准
- 也就是口味 -
的原则下开店、开连锁店,控制不必要的成本(厨师成本其实很高,特别是很有技能的厨师)。后来很多年开始陆续出现的餐馆似乎真把小说里提到的商业模式用到了实处。我一直觉得预制菜的起源,就是本书的某位读者。
说起来,小说里提到的事很多时候都会让读者跃跃欲试,但最后做成的倒没怎么听说。可这本书似乎真被用到了。西德尼谢尔顿有部小说的女主是二战时期的一位明星,为了搭救一位旧友也是一位负伤的抵抗组织的成员,她居然在一次晚宴上找一位资深编剧以闲谈的方式为自己“策划”了一出救人出封锁圈的故事,甚是精彩;不光策划得精彩,执行得也很精彩。当时就觉得编剧是个好聪明的群体,小说作者也是。
预制菜这三个字似乎人人都明白,又似乎语意不详。可能因为读过这本书,就一直把作者提供的这套餐馆解决方案认为是预制菜思路的源头。因为见过不少依仗自己的厨艺和老板杠的厨师,不管那老板是真该杠还是不该杠(比如《天下第一楼》里的那位烤鸭师傅,不就仗着自己的手艺想一直“拿捏”东家吗)。所以对于小说中代表“资方”的老九为了保持自家面条的好吃一致性和持续性,而接受机器压面和中央厨房配送及回收料包的整个处置方式,我在心里上是认同的。他无非要做的就是看死机器压面的成品标准,卤料配方的设计与熬制,以及最终煮面的环节就好,然后就是不随便把主营家常菜的馆子搞得繁华奢靡,让真正想吃面的人敢于踏足,一切就足够了。
第四点是男主的思辨。读了第二遍,依然很佩服这一点。但也看出不少杠头的地方,打着思辨的幌子,仗着多读了些经书、理论、哲学的东西就云里雾里的,并不在少数。当然,可以说作者只是在塑造一种典型人物形象,并不是在写完人。但,...
我依旧觉得至少十分之一的篇幅可以删掉,太为了杠而杠了。不知道出书那会儿是不是按字数结算。香港有段时间是按行结算的,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怪不得那会儿的通俗文学都是一行一行的,成段的很少,还多是对话,很少描写。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让我觉得当时可能按字数计费的另一个“证据”是,作者太喜欢事无巨细地描写了,类似谁转了个头这种,进屋开了个灯什么的,都会下起来。太无聊了。难道这是为了写成剧本用的?...
Anyway.
看到了这么多毛病,很犹豫要不要继续留。但男主强大的思辨,还是让我把它先塞回了书柜。再等几年看看。
后一篇:见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