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2025年重读


对这本书一直保有极好的印象。但当我第二次拿起它的时候,我承认之前被主题掩盖的文风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实在没法忍受它絮絮叨叨、车轱辘话来回转的写作风格了。那感觉就像当年写论文时,写着写着把自己给写自洽了也写兴奋了的状态,原本的字数限制竟成了抑制蓬勃表达欲的枷锁。可只几年之后再看(都不用更长时间),我自己都发现了明显的逻辑问题以及强烈的个人情绪。这哪是学术性论文该有的样子。当年还怪老师故意卡着不让我过,现在才发现是自己的问题...
本来很厌烦作者这种写作方式,现下推己及人,只剩深深同情和不好意思的一笑。
不过还是要承认:本书的主旨非常新颖和有启发性。即使我现在这么讨厌它的磨叨,依然觉得它的主要观点很值得人思考,甚至读后会在日常生活里把它作为一种思辨的切入角度和进行选择的一种辅助工具。他用了一个非常妙的类比:所有的事物都已经在一间宇宙那么大的房子里存在了,我们只是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块一块把它们找出来,就像寻宝。不是我们“发明”了什么,而是我们“发现”了什么。而在发现的过程里,我们踩着一块块“踏脚石”像我们看不到的路径上摸索,而这些名字不起眼的踏脚石,也曾经是他人“发现”的宝藏。想一想,觉得很有禅意也很有趣,值得玩味。
但再惊艳和有价值的论点,也架不住论据过程的冗长和原地打转。当拖到还剩两章附录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是再次坚持不下去了。这是本典型的论点光晕挡住难看论证过程的书籍。当做出打住这个决定时,瞬间有种轻松感,不用受它的折磨了,简直像唐僧的紧箍咒,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要是谁有睡眠要求,真想大力推荐,差不多从第三章开始读吧。
它让我想到了面试的首因效应 -
亮眼的开头很容易让人兴奋地对后面的问题视而不见。《offer7》第二个课题的选题环节,算是个佐证。梓泰那个《长安的荔枝》选题很让人眼前一亮,一直到节目结束,我都觉得那个选题要是做出来一定很棒,顺道觉得梓泰本人都熠熠生辉了。现在想来,那是因为自己比较熟悉那个内容,又含着对自己眼光的唯我独尊,自然听那个选题就马上产生了认同;而对其它题目接触得少,甚至团播那个主题都在我这里是负分,自然有了抵触情绪。
要是我是梓泰的老师,即使这次依然没有做《长安的荔枝》这个题材,也会在日后的辅导中不自觉给他滤镜。当然滤镜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不敢打包票,但在起始,他已经在我这里有了更多credit。当年自己不也因为一个下属在文具盒上贴了很多小标签进行分类的做法而给对方首先打了个好的印象分嘛。后来才知道那是从另外一位同事那里继承的,不是这个员工自己做的。扶额,不好意思!
前一篇:《令人心动的offer7》:起伏
后一篇:《天幕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