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天我去地坛看书市

(2025-09-21 11:22:12)
明天我去地坛看书市

去地坛看书市这件事延续了很多年,可以以十年为单位计数。中间因路途不便,停了很久。后来它又关过几年,再开市就有点物是人非的感觉了 - 它还在原地,但我已走远。去年耐不住心里的牵绊,还是跑去看了一下。似乎还是老样子,书都是一些选题很老的书。不是老书不值得买,而是选题普遍陈旧,有点败兴而归。今年本不想再去,可听说有了变化,不是指周边产品、盖章这种流行元素的增加,而是书籍的主题似乎有了新意,就有了再去看看的念头。算给双方多一次机会。选在工作日,又是最后一天,是按以外的惯例,看能不能在人少的时候捡点漏。:-P

要说去书市,早年是去太庙。后来说是古建保护,挪到了地坛。看地坛书市那么多年,留在记忆里的美好居然是一次意外的“邂逅”。那年,按惯常经验,我大概九点前就进了公园,先跑到人少的音像区,否则一过十点就挤不动了。那会儿还是磁带CD畅行的天下,音像区人气非常高。

很多年里,地坛书市的区域划分都是固定的,不用看展位图都知道往哪里走是最爱的外文原版书和二手书区,以及音像区。音像区一向放在方泽坛附近。那天真巧,方泽坛的香炉不知怎么点了起来(也许以前没留意到),烟气淡淡又袅袅,加上半阴天,不冷不热,颇有氛围。不知是园方还是哪位商家,居然播放起了最经典版本的《加州旅店》,还有一把苍凉的男声。音质很好,重音很足。根本想不到一个纯中式的古建,几只纯中式的紫烟香炉,竟然高度适配美式乡村音乐的温柔与旷达。让人不由得停下手中的挑选,慢慢登上祭坛,站在中央,就那么让视线随着音乐的流动缓缓扫过四角的香炉,直至曲终 ... 仍余韵缭绕意犹未尽。心绪像香炉上伸展的紫烟,久久挥之不去。不是怅然,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动。 

当时要是有一部智能手机,我一定会录下视频。可惜,没有,只有这段记忆。

书市里第二吸引人的是外文原版书和二手书。当年在那里凑齐了西德尼谢尔顿的全部原文小说,每本不过10元。每次逛完书市最先读完的,都是他的小说。还有很多时装杂志和图册。那会儿国内杂志很少,除了时装,其他主题的杂志更少。确实是靠每年在外文图书区买过期杂志“解渴”的。《嘉人》也是在那里第一次认识的,因为她不是一本单纯的时装杂志,有很多有趣的访谈,但也有不少过于“高雅”晦涩的主题,所以只是翻了翻没有买。还有一个专门卖童书的区域,琳琅满目的设计实在超出想象。怎么那么有想法!怎么什么都可以作为书写的主题!每次都会花不少时间在那里翻看,但多少觉得一个大人怎么能买童书。终于有了下手的机会,是一本新加坡出的儿童英文字典。全彩页,铅笔彩绘质感的卡通画风,非亮面的纸张质感,单词量居然比我一个考过四级的还多,又是英英解释,非常易于理解词与词的微小差异,才不过25元,立刻买下。

至于其他书店,我并没有专门记过它们的名字,反正只要不是没什么折扣的新华书店就往里钻好了。至于中信出版社,因为在月坛的新华书店总店里意外遇到了不少管理类引进书籍都是中信出的,算是当年主题新颖,引进速度快又翻译比较准的书,就特别记下,到书市也会在它的摊位多花点时间。直到现在,中信都是我买书比较喜欢的出版社。当然,后浪也后来居上。听说这次后浪也来了,觉得跑一趟不算白跑,哪怕没买到书。至于湛庐、磨铁,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出版社,它们的选题有时候还挺对我的胃口,就算我没有明显的目标,到它们的店里转转也往往很有收获。至于其他的出版机构,虽然还没有在我的脑子里形成明显偏好,但按照我这两年买书的经验,也时不常让人眼前一亮。因此,让人更有兴趣以open的眼光探索和尝试。

现在的难题是,上半年郎园春季书市买的书还有两三本没读完,有些读完的书因着机缘还想再看一遍。这要是再买一堆新书,十月下旬还有郎园的秋季书市等着,阜成门的纸上声音也有大半年没去晃一下了... 这该如何是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