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这是本不太有趣的书,或者说,它有趣的地方在一开篇就全讲完了。越往后读越无聊,可以说一直在想半途而废中读完了它。但鉴于有趣的点也太值得被记录,还是写点什么。
-
在地球存在的时间尺度之内思考人类:这是我没有想过但其实想想,很对劲的一种说法。最近读到不少东西都和时间这个尺度有关系,原来人类存在的时间都不足以成为研究它的时长。比如人把核废料埋在地下500米深处,但可能人类都消失了它的影响还存在。这倒是衔接上了《垂向时间》里的内容:人类既渺小地影响不了地球,又强大到足以让很多事情加速发生。所以人如何才能站稳自己的平衡点,既不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才是难点。
-
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算不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另一种说法。
-
像楚门一样,我们毫不怀疑地在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过着日常的生活:我们不会怀疑一切,直到跳出熟悉的世界,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很多人探讨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就是如此
- 跳出熟悉的环境,看看别人,对照一下自己,再思考一下整个人类以及我们的文化和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
对异文化的记录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航海日志,比如由取经路上的见闻写就的地理书,甚至包括西方近代的博物学。最近在园林博物馆看的东方有乔木展中,就有博物学者的笔记、绘图和专门为运送植物的海运箱子的设计稿和实物的展出。也算是一种默默的契合。
-
把《哈姆雷特》这样经典的西方戏剧讲给原始部族的人听,会有极为不同的理解。可以说,亲近之物看得清楚,远处之物模糊难辨。
-
从赠与和交换探讨人类的生活方式:原始部族的人为了在危机时彼此帮助,非常有意识地教孩子们要共享或分享自己的所有物。但所谓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人,会努力保持孩子拥有自我的天性,不希望太违拗孩子而去分享玩具等私人物品。后者看似顺从了天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或倡导了竞争,特别是过度竞争和过于旺盛的物质欲望。到底哪一个更好,并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
在做出上述书摘的同时,似乎发现这本书又有很多还没有消化好的点,值得再读一读。那就先留一段时间看看。BTW.
第二章太不好看,因为原始族群的生活方式里我们太远了。虽然它们的存在让人类学者有很好的模本去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但确实太远了。
最近在看《一饭封神》,本期的一个环节令我想起了这本书。帅大厨组第一轮面客后,看到游牧组推销菜品赚取最后一点小钱的方式颇有些感慨。本来以为他第二轮面客时会像人类学家那样以观察他人和异文化为基点,回看自己的策略,该学学,该改改(毕竟不能照抄);结果第二轮开始他依旧基本坚持了策略的核心,让人颇为讶异。比赛比的就是短时的营收能力,看到他人的sample和成绩居然还完全坚持,直到第二轮结尾依旧垫底。此时他似乎才感慨多了一些(回想起来,前面的感慨多少有点不忿),深切了一些。但我不确定这两轮的垫底是否让他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策略。
东西好毋庸置疑,但仅一块炖肉就定价38元,这真值得考量。抱着自己的策略不放,也许是平时他也没被命运彻底抛弃给他的底气。但有时候这种没抛弃也是一种煮青蛙的温水。当然,世上的事确实是成王败寇,如果他的坚持使前两轮成绩还可以,那是不是我们的思路又是另一种?
不过,时事故事还是给了我一点印象:看似荒唐的做法被严重诟病,本以为继任者会将其推翻,结果原本保守风格的继任者反而兼容并蓄,坏得更上一层,似乎是受了前任的启发,“还能这么不讲理!?”...
人和人的互动有时候就这么奇妙。也许帅大厨虽然在第二轮没有改变策略,但内心已然发生了变化,甚至启发了他的新想法在第三轮实践 ...
难说。等等下周。
前一篇:音乐剧《海上钢琴师》
后一篇:《捕风追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