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补记


有声书听完了,但似乎也没特别解决看剧时的疑问。毕竟不是以小说为文本...
想了很久,觉得这次张译被疯狂质疑,可能是因为洪亮这个人物太不完美。大家喜欢他饰演的角色有平凡的外表和不凡的人品。类同于对王骁的那句评价:拖拉机的颜值,法拉利的气质。可这次的洪亮却和普罗大众一样,有小心思、小算盘;不是被逼到那个程度,他可能就真的“泯然众人”已。有谁会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主角?谁不是现实里的孩童、想象里的超人。所以,这种质疑的本身不是张译的问题,而是我们观众的问题。我们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槛。
如果不是他演,可能我都不会看这部戏。毕竟他智商在线,能把剧本里明显的逻辑问题先给处理掉。多少演员都是剧本给什么就演什么,放着明显的瑕疵等着观众挑。
有声书里算是唯一处理掉的bug,是最后万海的死不是小护士搞的鬼。我就说嘛,剧里小护士那么镇定从容地回忆她知道的情况,怎么看都不像在掩饰或撒谎。所以剧里说害死万海的人是她时,我是转不过弯的。有声书里写得更可接受:就是王文华做了手脚。而且,这也很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他能逃掉。因为他一边造成了万海的死,一边制造了一个混乱的局面,所以才能模糊大家的视线,为自己争取了一夜时间逃跑。这个安排从逻辑上更合理。
要说这剧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就是“官话”。直到最后,还把不得不老实交代说成“和组织交心”,把明确渎职不作为,说成“自问,我没有犯原则性错误”...
这脸皮是练出来的?还真遇过这样一位,幸好此人的秘书卖我个人情来提点我:“我老板说“xxx”与"xxx”是有区别的。你再听一遍...
对!就差那个字。有它,你就xxx;没它,你就xxx。懂了不!”。抓狂!对TA们来说,似乎只要没拿钱,就怎么都有底气 ...
蛀虫!
二,是更关注如何扩展“我”的范围 - “我”提拔的人,“我”负责的事,“我”的权利,“我”的成绩 ...
既然都是“我的”,那就要对“我”感恩戴德、铭记于心、为“我”所用。真遇到过这么一位,当时就惊了。不过20多岁年纪的姑娘,还出国读过书又在外企工作,真不知道这些观念是怎么进到她脑子里的。可见,人是多“贪恋”手里那点“权力”。也许这才是天性?
最近在看《为什么要读人类学》。里面提到一个土著民族教育孩子,从小要分享自己的东西。但这种分享的背后,也是利我。因为作为原始的部落,大家只有一起分享才能“赢得”在危机时相互取暖的机会,满足生存下去的需求。而我们这些现代社会里的人,却从小“保护”孩子这种“我的”的天性。因为是“我的”,因为资源有限,才鼓励了更多的竞争将有限的资源置于“我的”名下。两者孰优孰劣,其实并不能一言以蔽之。到底是该“顺应”“鼓励”天性的发展,还是用“教化”“克制”它?是非此即彼,还是要有个度?是否存在一个平衡的点?...
对了,看这剧还学了个新词:围猎。但怎么听都有一种托辞感... 人家针对“我”才是起因;“我本善良”,都是迫不得已...
都是“TA们的问题”。怎么听起来有种避重就轻感呢?很不喜欢这个词。
至于剧里两个“奇怪”的女士 -
柳韵和李砚心,都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存在。前者,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那个职位的?到底是多少关系网以给年轻人机会为由把她“托举”到那里的?而且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买到那么便宜的房子居然一点都没觉得问题,太让人吃惊了。后者,更绝,她是怎么做记者的?也是大家“帮忙”她“追求”自己的“爱好”?!脑子都不能叫单纯了,简直是是非观混乱。更绝的事,她最后还能理直气壮地出现在她老公面前“促成”对方伏法,并带了一脸无辜与道德感。她从哪里来的底气?那场戏看得人很不舒服。
这俩奇葩,细想,都算典型人物,而且后者更是人群里的“灰色”,看着一点错都没犯,但似乎又犯了很多“错”...
很值得被拎出来,让人好好看清楚。
前一篇:《南京照相馆》
后一篇:《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开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