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行你上》:耐人寻味

(2025-07-17 10:40:16)
《你行你上》:耐人寻味

可以质疑这部片子到底在说什么,反正肯定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但绝不是部烂片,甚至,它非常“电影”,非常有水准,... 可那水准到底在哪儿,不知道。看到一篇对其暗喻的解读,全部联想的都是世界大势,脑海中立刻浮现星爷那张动图:“绝!”,但语气一定带着调侃。觉得老姜大概动的,不是这方面的心思。他有“逗”着观众玩的地方,但不像是个藏着掖着的人。Anyway,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故事有点长,加上咖啡两小时后才走到膀胱,最后半小时忍得很辛苦。排除这个因素,... 好点,但也不会很多。第一次看手机是片子放映才1小时20分,觉得已经讲了好多东西,快结束了吧。结果发现,才放了一半。“还有啥要讲的?!”整体感受,有点拖沓,可能想表达的太多,还有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就来个小亮点,而每个亮点都比较平均,就显得整体有点平。对了,唯一明确讨厌的点:出现闪光灯或闪回的画面时光太刺眼,导致我不得不把眼皮耷迅速拉下去,把视线调到银幕下方深色的地板区。以前看电影没这种感觉呀... 太闪了。

姜文的造型很有魅力:半长卷发,“蛤蟆镜”,有质感的白衬衫(绝不是当年平淡无聊、千篇一律的的确良,而是近几年老钱风那种牛津纺或麻质地的衬衫 - 松弛,有型,不经意),有点1980s日本或港台明星的范儿。但我也一直好奇,他不是警察吗?一开篇还没辞职呢,怎么能留长发?本以为他是文工团拉二胡的,艺术家嘛,这造型容易理解。但后来发现他是警察,开警用摩托,有公车为他拉行李去火车站,... 那会儿是管得多不严。看我这注意力。不知道原著小说里是怎么描述这些的,要是放现在,恐怕早就热搜到爆了。

抛开这些,画面剪辑、转场设计都非常好看,很艺术又不晦涩。剩下还有什么?一脑子蒙,都是碎片:

- 刚开始,有家人对天才“意外”降临的欣喜,很有点穷人乍富的狂喜和炫耀;
- 为啥要加爸爸妈妈的亲密戏?这是结束后想到的。没对后面有什么实质影响呀... 
- 然后是天才的启蒙老师,宽厚有趣,因材施教,教不了就及时让贤;
- 再然后,偏执的老师原来是被一堆白眼狼给背弃的可怜人,可她居然还留了满墙这些人的照片... 只因为还能让她感到荣耀?多矛盾的人。顺带说一句,音乐学院里就没点正常的老师?或多或少都有点一惊一乍的神经质。对这个群体的标签,还是,确实如此?
- 奇奇怪怪的黑脸大师,除了大师的名头,没有任何教授技艺的片段,但有给他指路... 也许到了一定层次,技术就不是全部了。之前弹琴是快乐,是“该”做的事(born to be),后面就开始是famous了。前面也有提到,但浓度没有那么高。但最后高潮的顶替出场,虽然场地恢弘,动作激昂,但情绪还不如前面,尤其是早期快乐弹琴的片段营造的情绪烈度高。是想说,单纯才是最感人的?...
- 第一次让人觉得特别感动的,是郎朗比赛的作品被明确指出是写给暗恋的人,结果小家伙满脑子都是妈妈这个没法在身边但让他特别温暖的人。那个片段真令人动容,眼泪会自然流出来。想起有个国外的视频,是测试小朋友对父母分别躺在自己腿上的反应。一般对妈妈,小孩子们都特别有爱,会主动贴贴抱抱,并且很有耐心,对爸爸们则比较难得。这个电影片段也给人同样温暖的感受。看来,是不是在身边不是决定因素,有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才是。否则,郎朗就不会和天天泡在跟前的朗爸“鸡飞狗跳”了
- 学校里斗琴那一段,给我记忆深刻的反而是敲桌报失误的老太。看着就是个扯着闲篇织毛活的老妪,可人家的耳朵真灵,错误都是靠她听出来的。好奇这老人家是在音乐学院泡太久了,还是“扫地僧”一枚?
- 整体看下来,能带出郎朗这个“异类”的,绝对只能是也是“异类”的朗爸,确实剑走偏锋,也有异类的勇气。感觉最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异类”的举止言谈。

看,都是些碎片。觉得自己的脑袋像被闪光灯“钉”住了,钉得还都是一堆光亮,让人来不及反应到底它的全部是什么,甚或者,它的后面是什么。可能,这是部需要放一放再看的片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