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


真不知道为什么,总被推好评,一个差评都没见到。这么一边倒...
专门用负面词语再搜几遍,依旧看不到差评。有点意思...
故事的主题倒是明确,就像上学时学的课文:主题积极,中心思想明确,结尾还反复强调。但,就是这种“工整”却不太好看。也许,好学生多是无趣的人。前半部分写网暴的部分有种...
来个比喻:就是“时髦”与“时尚”的差别(嗯,有点绕,表达能力有限)。表现当下的东西确实紧追潮流,但也因追得太快容易有“飘”和“浅”的感觉,容易流于表面。最近看的人艺小剧场《一日顶流》也有这种问题。这当然和还身在其中、还被裹挟有关,无法或不容易跳出来,以更有高度和深度的角度去看待。如何能避免或减少浅的结果,可能很考验编剧的本事。
说回主题。其实断章取义的事真得很多,不管在什么时代。梁凤仪说,话出了口就不由你做主了。虽然可以倒逼人们尽量想周全并且表达精炼准确,但完全避免其实很难。更何况有人刻意为之,那就防不胜防。好比刚刚结束的《以法之名》。导演写的结语明显是说他在反思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但就被说成明确“承认”罗列的内容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且把“选错人”这个很宽泛的表述直接剑指某个具体的演员身上。这是语文多不好...
片中还有一个场景震撼到我:女主在出事后愣在教室里,全教室的学生都奋起指责她。那一刻真吓到我了,原因是:这满屋子都是大学生,不是文盲。按说是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就像丧失了理智,一起群情激奋地声讨女主,简直像着了魔!
很久以前有部电影,中间有个片段:一群人在舞厅跳迪斯科,突然关掉音乐,众人依旧重复着摇头晃脑的动作。那一刻,简直像置身在疯人院里...
幸好,这个段落只是一种设想,当恢复到现实状况时,学生们多少还算有点控制...
吓得人心惊。当时真想马上去看那本买了很久都没有看的《乌合之众》。
更有点难过的是:基本所有不理智、见风使舵的部分都是由喜人的演员出演的... 是有活了,可这活儿也...
代价太大了。
前一篇:《聊斋:兰若寺》:很可爱!
后一篇:让人怀念的邮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