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的荔枝》

(2025-06-28 12:45:12)
《长安的荔枝》

一开篇,又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虽然大唐气象万千,但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都过于还原古画里的着装和色彩风格,一点调整和改变都没有。就像1980年代的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式服装,看着怪异得紧,生生把一些中式元素 - 比如亭台楼阁 - 直接嫁接到服装造型上,穿的人都不能动;也像以前在高层建筑上加个小庙顶、小尖塔的做法,很不成比例,显得小气。毕竟是现代人在看,审美已经叠加或杂糅了很多东西。如果只是单纯照搬,并以为这就是文化自信,那恐怕是用自信掩盖审美的问题。再说,人家敦煌的色彩怎么就能做到多彩但不乱,缤纷但不俗呢。非要还原,就不能按它们还原?!至于女子脸上的怪妆容,比如峨眉,到底是日常妆容还是特殊场合或特殊人群的妆容?实在有点可疑 .... 曾听到一个故事:说古时的日本曾向中国皇帝进献美女,结果模仿古画里的墨齿,把中国皇帝早上醒来吓了一激灵。我们可远比那位中国皇帝现代多了,这刻舟求剑式地复原,是不是也该避免一下,或减少出现的几率呢?又不是猎奇。 

其实片头和片尾也很浓墨重彩,但毕竟一幅图面上色块少,而且肯定有一个占绝对主导的大色块,再搭上一些小色块,就算撞色也好看,还有一丝活泼俏皮的味道。但放到剧里的每一个场景中,没有办法控制厚重色块的比例,就显得冲撞地很不好看,没了主次,杂乱地甩了一堆色彩点子到纸上,显土气了。就为这个,我一开始也没看进去。

还有,被生生加进去的人物。毕竟原著实在让人印象深刻,看着郑平安,脑子里总打架。突然觉得先读原著也不太好,容易先入为主,只盼着剧直接照搬情节。其实这也不好,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干脆关掉片子再去读一遍原著。

但后来听说结尾还不错,又实在喜欢雷佳音,就重新看起来。要说老雷,当年《黄金大劫案》拍的那么帅,那么生动可爱,生生就没出来,愣是等了好几年才有《我的前半生》。虽然角色不太讨喜,但毕竟形象摆在那儿,且演技好,还有就是,角色后期有自省和承担责任的部分。依旧喜欢他。再后来,总在大银幕里看到他。演技当然还是有水准的,角色基本也都有可以供他发挥的空间。就是人越发胖乎起来,加上他那大头 .... 就不能管理一下自己的形象吗?!不过,看着剧里他那两条小细腿,我也质疑自己。

也不是让他瘦成麻杆,就能稍微显得不那么肿吗 ... 他要是再拿自己的演技弥补外形,我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至于有人诟病见他次数太多,有点烦,我倒觉得不至于。大多数情况下,他是能演出不同角色的特质的,而且不介意人物是不是完美,这点不容易,谁不愿意总演伟光正或是说一不二的霸总呢。就比如这部《长安的荔枝》,一开始我那么不喜欢色彩,但看到他和女儿吃饭、看房的场景,还是被打动了。演得很好,马上让人感受到他表现的是个好父亲。我甚至为此都觉得电视剧把他老婆写死而让女儿成为他的牵挂很有道理。因为大人再怎么有感情,也算能自理,没有他,多少能想出办法活下去;小说里的处置方式是考虑合离,好让老婆带着财产和女儿不受他牵连。但如果只剩了孩子,还那么小,他不养就真没人可以照顾了。他自然会更想找出办法完成使命,留着一条命把孩子带大。我倒能接受这个变动。

而且,这一次的李善德很适合雷佳音不太聪明、但又有理工男技术优势的特点。你说他笨吧,官场的事真是不太懂,就一心钻研技术了。可也会偶尔抖个小机灵:比如办贷款时点出人家算错了,又“顺道”读了一下大唐不让复利的相关规定;买房子的时候,把屋子的毛病当砍价的由头 ... 唉,反正也有挺“鸡贼”的小地方,大的底色还是不通世事的老实人。

不过重读小说倒让我发现作者“点”李善德的一个点挺正确。李善德确实是个技术专才,书里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他攻克技术关,后一部分是应对人际关。对前者,至少读书的时候很有爽感,完全是成功管理一个大项目的快感。要说能完成这件事没有点自豪与自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紧接着他回京里要更多的资源就变得困难了,还需要韩十四提点他不能只报自己的功劳和要资源,还要附上一份谢表,把凡是沾边的人都加进来,算“雨露均沾”。

若是以前,我肯定和他一样不服:凭什么我自己努力要算你们一份?!我努力的时候,你们谁上过手帮我!?但现在,我多少有点不同的看法。也许是生活的教育,可我并不认为是被逼接受这个观点。我确实发现,自己强调能干的内心是有点只唯自己功绩的味道,就是那种想“独享”功劳的味道在内里。有些事或完成事情的某一部分是的,但很多时候不完全是,我也需要有人帮助我,不管是下属、同事还是上级;甚或TA们不给我设置阻力也是一种帮助,可以让我心无旁骛地钻到我更擅长的学术里面。否则,我早就心累得想撒手不干了。

而且,有些可能开始不支持我的人或者对我无感但潜在能帮到我的人,在我的影响、沟通、说服后愿意和我站在一起完成“我的”难题,且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我觉得那也是种惊喜,也很庆幸自己做了争取的功夫。所以在一开始上手一个项目的时候,我就更愿意、也更主动“团结”一下别人;结束的时候,也更发自肺腑地感谢和我站在一起的人,哪怕只是站在一旁没给制造麻烦的人。

换个再学术点的角度。项目管理或变革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开始的阶段就寻求各利益相关方的共识和commitment。其实,不就和上面说的是一回事。不过就是,一个像是“臣服”于职场黑暗的人际关系,一个是学术的变革管理。内核是一致的。

最近再读《当和尚遇到钻石》,也提到这种在心里刻画正向铭印的事,以及从利他的角度出发,进行入世修行的观点。感觉更能理解这些内容了,心里也觉得舒服一些。

一部《长安的荔枝》,从电视剧到书,再回到电视剧,非常丰富的一段旅程,也给我带来不少新感受、新想法。就冲这个,也觉得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