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行散笔


六天,对于一个旅行,不算太长,但也足以形成一些个人印象。可能流于表面,但也没什么关系,即使我生长的城市,也不敢说对它的了解就全面又深入。所以,随手记下有趣的东西就好,算是一个回忆。
- 大阪关西机场的入境:
看了不少攻略,大同小异。说明白的,都说明白了,让人有重复的呱噪感;说不明白的,都说不明白,全是坑,禁不住多问两句,让人徒增紧张。不过我倒佩服自己的大胆尝试:拿到签证就提前一个月登录了好几遍VJW,截屏好几次QR码。飞机一落地等舱门开的功夫,又飞快登录和截屏一次,顺道把护照拿出来,把手机夹在信息页。万事俱备,只等开门冲出去。没走两步,就看到一稍微狭窄的区域内塞满了人,自然也看到右手一排入境扫描的机器。心头一沉,暗叫不好,这得排多久。但,再次感谢自己的不信邪,大着胆子顺着队列往前多走了几步,立刻看到空余机器,顾不上暗笑大家都人云亦云地麻木排队,就冲过去把护照按上去。不过,冲动了:不先扫QR码,按护照没用;而且等机器给了提示,护照在扫描区也没用,必须拿起来重新按上去。不过之后,一切都非常快,一分钟左右跟着中文提示就搞定。
然后想起好像有人提到摆渡车的事,就四处找提示。未果,看到机器对面(也就是我的左手边)玻璃门排着一些人。上去一问,似乎是在等摆渡车。原来设计的逻辑是这样的!-
等车也是闲着,可以趁此间隙把扫描做了。不过,等我坐了摆渡车到要入境检查的地方才发现,好宽敞的一片区域,全是空着的扫描机...
瞬间替排在摆渡车那里扫码的人叫屈,不用那里挤呀,这边好多机器空着... 剩下的手续都很简单, 稍微排排队就搞完了。
- 警察:
入境审核那里排队的时候闲着没事,就观察起办手续的工作人员。真是难得的有礼貌、温和、看着没有充满戒备和政府官僚气的工作人员。后来在大街上也看到过从警局里出来、一偏腿就登上自行车的几个警察,家常地像是邻人。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景观吧。
- 植物:
可能是四面环海,雨水充沛的原因,关西的植物挺多。从寺庙庭园到巷弄人家,有花不算稀奇,有不同种类的植物才让人觉得新鲜有趣。即使小小一块区域里,主人家也喜欢种上几种不同植物,基本没有我们那种统一性复制造成的壮观。我们的园林靠窗、回廊等移步换景,他们似乎靠树木、植物、苔藓高低错落、交织掩映形成绝不乏味的另一种移步换景。虽然整体视觉只有绿色,但叶片形状那么多,反而搭出些花朵一般的美感。给人印象更深刻的,还有树干上的苔藓。对一个北方人来说,这可算是没看过的景致,有新鲜感。不过,这也说明空气湿度太大,才五月的天气,居然就有了点桑拿天的闷热感。
- 奈良、京都、大阪,从古代到现代
首站是奈良。车一驶入奈良境内,就见漫山浓厚的绿色和绿色掩映中时不时漏出的白墙与黑色框架勾成的一栋栋房屋。那种白与黑的搭配,居然让人想起江南徽派建筑的白墙与黑顶...
一路看下来,很少能看到让人看到明显的现代元素。人会时不常恍惚一下,时间似乎一下子被“倒带”回过去的某个历史阶段。也不是说它原始或农村,这两个词都不准确,就是....
所有的现代元素都被屏蔽了。或者说,奈良是个被放在某个历史时间切片里被凝固住的城市。
从奈良到京都,明显有了点现代的味道,但满街小小且联排的独栋小楼让人想起欧美近郊居住区的样貌。但又不会混淆,因为它有着明显亚洲的风味,这可能源于招牌上的文字。从京都再到大阪,感觉回到了正常的时间片段,可仍有一点旧时光的感觉。不是城市基础设施保护不力,而是...
一切都给人一种千禧年前港片里那种摩登都市的感觉。如果那时候我去旅游,肯定觉得到处都好光鲜。可惜,我晚了20年才成行,它们已经等不及我而“提前”变老了。
- 造像
本次旅行的主题是三个城市的三个有关国宝的特展和几间著名寺庙的文物。与过于标准化、只讲究平和端庄的佛造像相比,本是陪衬的天王、力士、明王、小鬼等的雕塑反而异常生动活泼。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肌肉筋骨,都栩栩如生、绝不重复、各具特色。而寺庙引入现代雕塑家制作的群像精品,更是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感,让人久久凝视、不愿离去。如果说西方教堂用建筑的挑高空灵、雕塑和绘画的绚烂丰富制造了神性的氛围,那么日本寺庙大殿也用高大沉稳的殿宇空间和用心雕琢的木胎泥塑,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必须要吐槽一下在日本看展不能拍照这件事,太太遗憾。据说是寺庙方认为这样不敬神佛。期初,这种解释很能让人理解和接受,但后来发现,展览里成本成本地卖画册...
越发觉得上述理由是不是太“理由”了呢...
最主要,画册里的照片拍得好一般,似乎都看不到构思和手法。其实在现场环境里看,还是非常有氛围感的。嗯....
- 竹子护栏
寺庙里随处可见横陈的一段段竹子,被架在矮矮的木座上。和庙里的师傅确认过,果然是当护栏或围栏使用的。确实比现在国内看到的很多木头篱笆或钢制护栏多了一点软度和温度,似乎拒绝都变得不那么难以让人接受。到处用木材或竹子,算是因地制宜吧,毕竟它们在日本人生活环境里非常常见。
- 文物
作为有一定历史的国家,日本也曾经有因为要发展经济而贱卖自己的文物换取建设资金的阶段。它也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意识到,文物、历史对于国家与国民的重要性,然后才开始建立文物保护的框架和相关规定的。而不像大家以为的、一提起日本好像从古至今就一直非常珍惜历史与文物、我们看不到的历史还要到它们那里去看的、“高级”的国家。拿它的发展后与我们的过去相比,因此得出中国是不知珍惜历史的国家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一直听说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策展很棒。但这次三座城市围绕国宝进行的展览却没让人有这种感觉,似乎是觉得展品已然很“顶”,没必要再做其它花俏功夫:东西往那里一摆,你自己看吧。策展逻辑几乎感觉不到、展陈极为简单(偶尔把太小的部分放大一张照片贴墙上就完了),现代化声光电手段的运用上极为有限。唯一称道的是,每个展品的介绍贴得位置比较高,不至于因为人多被堵上;它也用了日、英、中、韩四种语言书写,算是兼顾外来客的需求。
文创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出挑的不多。连大阪市立美术馆出的橘色玩偶都成了耀眼抢手货,可见其它产品的一般。这说法可能也过于简单粗暴,但确实,能引起人兴趣的文创产品不多。
- 食物
对日式食物的精致标签早有印象和期待,也确实在本次旅行里见到一些。但总体来说,能算上惊艳的并不算多,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但也要承认,好看的外貌还是让我临时养成了餐餐先让手机吃了个饱的习惯。
去之前看到渍物的不少介绍,心下向往之,还想着要买点回来。但实际尝下来,给人口味清淡印象的日餐小菜居然大多数都像我们的老式酱菜
-
比较偏咸、腌渍的梅子也多是超级酸。吃改良过很久的中式酱菜的我,居然上来就是一大口日式开胃小菜,那份咸与酸太过刺激。就此知道,只能先浅尝辄止,用以避雷。不过,也吃到不是很咸和很酸的开胃小菜,那就真是达到很好的开胃作用了。
日式抹茶和煎茶味道都很重:前者重在更青草的感觉上,后者重在更烘焙的感觉上。日式奶油倒是比较轻薄的感觉,没有太重的油腻与重的感觉。
至于日餐的分量,虽然都是小小碟碗,但架不住道数多。在大阪,我们更是被吓到,一份晚餐宴席的烤牛肉分量居然大得惊人,没人能吃完一半。大家都觉得浪费实在可惜,毕竟肉质非常鲜滑多汁。我们把好奇问向老师,答曰:大阪人觉得自己豪气,不扣扣索索的。喔,有点东北人的好爽。真是可惜了,我们这帮人胃口太小。
- 早餐
实在吃惊,本以为七点多一点吃早餐已经很早了,没想到到的时候,各位叔叔阿姨早已把餐厅铺满...
起这么早!?还有一次,我都起猛了,6:40就到了餐厅,居然也已经做了一半人...
哇哦...
- 日本人的英文
真碰上好的了。好像是京都三十三间堂,进入时需要脱鞋。参观的人里有不少欧美客人,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穿着鞋子就往里走。门口那么多摆着鞋子的开放式柜子,居然就没有让他们稍微放慢点脚步。然后,一个标准地如同native
speaker的美音女声响起,严格且不容质疑的语调,很有气势地“推出”简短的单词短语,及时制止了他们的更多进入。心下居然想鼓掌:装什么装,有人用你听得懂的语言了!其实,后来看那些被制止的客人,倒也不像故意的(可又好像不那么清白)...
Anyway,还是有点爽感的。:-D
- 药妆店、百元店
这一类的店铺确实花花绿绿,但也形成了色彩的强烈冲撞,让人看着就脑仁疼。加上看不懂的说明以及大同小异到让人乏味的必买清单,还是就此打住吧。现在也没那么多人家有我们无的东西了,为了这有限的物品花那么大精力一个个“审查”过去,也太辛苦了。
- 香
旅行之前甚是期待。一直喜欢日本香堂的白檀,据说它还不算顶尖有名的香铺,那还不让人期待。虽然最终转的不多,但也闻了不少日本本土品牌,似乎能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普遍有种不太对我胃口、佛堂里焚香的味道。可能也是巧了,闻到的都差不多,连网红品牌lisn也大体如此
... 白让我期待了,还是回国买自己喜欢的吧。
前一篇:浪姐6:一场自娱自乐的公司年会
后一篇:话剧《燕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