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旅行找一本书


这是一个非常狭义的说法,就是为旅程的行进中找一本书。
看似简单的事,其实能specify好几条要求:
开本不要过大,体积不要过厚,重量不要过沉,长度不能过短;最好节奏舒缓,但又不至拖沓,能持续提供让人读下去的兴致,也不要太好看,否则书一到手还没开始旅行就读完了...。换种方式来说,就是轻、薄、软、暖。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容易。
以前都是在机场或高铁站的书店里挑一本书或杂志,既可以打发候机的时间,又可以为旅程找个伴儿。现在,要求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化,会在旅行前特地购买一本适合当次旅行的书,也就是要气质相符,即要和旅行的目的地、旅程的安排、旅途中的心情高度匹配的书籍,因为它要贯穿整个旅行的过程。又是更高的难度了...
它是什么样不好说,但不能是一本旅游手册,因为旅游手册一般是在筹备旅行的时候就会买。BTW.
即使是旅行手册,也绝不考虑大陆货色的lonely
planet和花花绿绿的各色旅游攻略书,一定要小众又实用,文笔还要活泼清新,最好多介绍当地居民使用的地点或习惯。这种书可也不好找,全靠碰运气。比如之前买到的《乐享伦敦》《关西初识》,推荐过很多人,都夸赞不已。它们的妙处是:哪怕最后没有逐个去到作者介绍的地方,也好似全部到过,算是对有限时间的无限补充。
不过,也不是完全选不到,可选范围其实还是挺大的。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小说,也可以某个专题的杂文。窗外慢慢变换的风景,可以充当它们的活布景。比如《魔鬼数学》,烧脑的文字与深不见底的夜空,还有久久不肯离去的北斗七星甚是搭配,都有一种既实像又虚幻的感觉;《不在梅边在柳边》,既以窗外开阔的山野田庄为紧张的情节做缓冲,又让其在掩卷感慨时抚平人心。
书,与旅途,与旅行交互。最终留下的,是更多的记忆和更感性的各个瞬间。就为这最终留下的丰富,也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好好选一本适合旅行的图书。
前一篇:话剧《太白金星有点烦》
后一篇:春天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