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太白金星有点烦》


看看买票的时间,居然是去年年底,都快三个月了... 时间好快,时间也好慢 ...
很期待,不知道这么有趣又细节丰富的文学作品会如何搬到话剧舞台上,主创团队会怎么裁剪和串联桥段。
剧目一开篇就是渡劫之后的庆功。心下一动,要倒序?... 然后发现,切入点是老李的至暗时刻 -
三官殿会审。不错呀!前面发生的一切,可不都能在此被回溯、被提及,被梳理,被取舍后表达!?与其按原文顺序造成重复,不如“掐”这个点。而且,连一开始老李和观音的暗自较量,“算计”后被迫志同道合,再到最后生出点默契与感动,都展现了。就冲这,我愿用“巧思”来定义这一版的改编,是动了脑子的。散场时虽也听到不少观众说很期待话剧也能按书的顺序来,但我觉得那是因为大家太爱那些细节。可作为一部两小时的话剧,肯定要做必要的修剪和安排。所以,抓这个切入点我是蛮认可的。况且既然都那么熟悉小说了,再来一遍原样岂不也“太”不动脑子了,又丧失了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趣味。当然,顺序可能也有很好的呈现,但不能因此就排斥其它可能。(BTW.
散场时四处都是大家兴奋的讨论,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满满的表达欲,可见大家都看得挺兴奋。还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多人讨论的散场。)
看的过程中还是有点兴奋的,一直在心里冒“弹幕”:这个点这么串了!?那个是....个桥段!把它插这儿了!?...
很有点在和编剧玩捉迷藏的快感。兴奋之余,对自己的记忆力也颇有点自得,还不算太差劲嘛,不枉我逐字逐句地看了两遍。但同时也担心没看过书的观众,可能会有点loss
....
祖峰的表演很流畅自然,只是,我觉得还能更好。问题出在快到结尾的那几段独白,觉得情绪不知道怎么突然下降了,好像气场一路托举却突然后继乏力,变得有点温吞。感觉,很大程度是剧情的推进有了点问题,进入核心得太慢(或者说按前面提供信息的速度,后面给得太快,太仓促)。还有一部分是,祖峰似乎太理智和内敛了。对于太白金星前面的通达、理性表现得相当贴合,但后面似乎要更像一个人(李长庚,职场骆驼,作为中层,他上面有滚滚烈日,下面有烫脚粗粝的砂子)而不是老神仙太白金星(被欺负的神仙也是神仙),感觉还得再“浓”一点
...
不过整部剧的演员表现得都非常好,好意外一众配角又有武/舞功底子,又没太演技拉胯,台词说得扎实,感情烈度正好。正是因为配角以及他的重要对手演员观音的“浓”,显得祖峰的表演有点“淡”。这种淡,在前半部没什么不合适,后面,就有点不够。当然,要是后面也合适,不光是演员的表演要动动,故事也得动动...
。不过,整体来说,整个演员班底都不错,能让谢幕时的鼓掌发自肺腑、真心实意、绝不违心、毫无客套。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最后,还得再强调一遍:这个剧本改动得好!当时读小说能一下子连读两遍,是那句“不沾因果,太上忘情”在故事中的不断拓展。虽然最后一次拓展让我有种“当头棒喝”的感觉,但自觉只是被震到,并没有真正明白。但通过这一版的取舍,我感觉把读书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东西更“去粗存精”,主线更突出,也更清晰。感觉对这句话的理解真有了一定程度的清楚,虽然还是觉得不够,但能前进一步是一步。而且,读书的时候,自然把浊念当成“反派”或是和正念小天使对应的“小恶魔”,但在剧里,我却对它有了不小的改观,它更像一个人,甚至是有点血性、不那么“政治正确”的人,没有被社会规则“规训”的人。它的最终离开也很让我有点不舍。但出于“不沾因果,太上忘情”的两次拓展之后,我想,它一定会出现在合适的地方。
说是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说是忘情,即非忘情,是名忘情。
前一篇:《难哄》:不是为了“哄”我而做
后一篇:为旅行找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