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话剧团《天下第一楼》
票是几个月前一开票就买的。如此著名的谢君豪先生亲自出演,机会难得。剧场是检验演技的重要场域,不论是确认他真的会演戏,还是最终结论“不过尔尔”,都得亲自感受。不管究竟就全盘接受他人观点的方式,并不可取。况且,从未看过香港剧团的演出,都已送货到门,还等什么。虽然每场演出的最终质量会有波动,影响因素颇多,但,总有个均值。就算管中一窥,也是好的。
为了防止记错时间,一直把已购票短信截屏留存在手机相簿里。于是,只要一打开相簿就能看到它。就这么生生看了它好几个月,终于等到开演。没想到,正式演出前剧方通知,会提供全聚德鸭票一枚
....
喔吼,有点意外惊喜。再加上早鸟票又有不错折扣,真是内地院团演出从来没见过的力度,未开演已对剧组建立“小小”好感。当然,这些“小恩小惠”可不会干扰姆们“理性”的眼光。:-P
还是要剧好看才是正解。宁愿全价,没有赠品。只要看到一出好戏。
提早半小时坐到座位上,回头看看剧场里的上座情况,稍微有点出乎意料。居然并未满座...
当然,也至少有七八成。为什么没满?下午场很好呀:中午出来不冷,很暖和;剧三个小时结束,正好五点多一点,即使太阳刚下去,也不冷;就算散场等车难,傍晚的车总比半夜十一二点的车多,也不会有大晚上等车的冷与煎熬;还能从容赶上晚饭和晚间时光。干什么都不耽误,多完美的时间段。再加上,这么“胆大”的剧团
- 到剧本诞生地演出,不看,太可惜了 ....
转回身,坐在座位上发呆,等着开场。
买票的初衷,就是想看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的人如何演绎这部典型的老北京戏。之所以没有用经典,是因为最开始人艺的几版确实经典,但最近这一两版,不行,差了味道。可具体怎么个差法儿,我也说不清。故事早就熟得不能再熟,剧情无法成为吸引“老”观众的利器;表演,才是。看不同的版本,就是希望每一版都有持续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说常看常新,总也希望每次都有点小火花。要不,你原样复制老一辈的精彩演绎也行,我就当怀旧了。可人家那旧,是侯大师的相声,就算我早知道下一句他要抖什么包袱,依旧能开心笑出来。但这个要求,也很难达到。于是,我就像被堵在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不靠。那我这是干嘛呀
...
所以,看看“旁人”如何演绎,应该至少是我这样的观众给自己找的出路。毕竟,故事和剧本还是非常扎实的,难得的、我们这个时代里的好剧本。就算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雨》《日出》,也不算太溢美。
看到中场休息,脑子里只冒出一个感叹:人艺现在这一版该汗颜。作为北京人,这样夸奖“别人”的戏,不是真的发自肺腑,谁会这么踩自家人...
最终,三个小时的戏居然让人觉得“有那么长吗?!”。可见演绎之精彩。就算让人很不适的粤语对白加字幕的呈现方式,确实让人感到忙碌又疲惫,可该打动人心的段落一个不少地留在我心里,让人有心里的某个角落被击中的感觉...
没用普通话又如何?没用京剧又如何?
很喜欢用话筒的方式。这样即使说悄悄话的部分,也能听得清楚,而且不用“做作”的话剧程式化表演表现悄悄话。感觉很真实。之前冯远征要求人艺演员不用话筒用真声,我觉得要求很合理;但现在看来,这要求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果演员有本事不用夸张的形体“表现”悄悄话,又能让人听清楚
- 就像林连昆那样,我当然觉得不戴话筒好。但如果没这个本事,我宁愿看上去是真实的,借助话筒传递声音完全不是功夫差劲的表现。
用话筒的好处,也许不全是,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声音特点,不会因为“扯着脖子的话剧腔”让每个人的声音听上去都差不多。就算我这个近视眼,又要兼顾字幕和舞台,万一一个没看到,也能通过声音明确知道是哪个演员在说台词,因为每个人的声音特点很快就能被记住。而且,好喜欢女主的“吴侬软语”,粤语真好听。光听她的台词,就能马上建立一种非常女人的感觉,不会字正腔圆地像个铁娘子,而是“花魁”。作为同性都会喜欢的声音。这一版的女主当真从声音就开始让人喜欢,更别提剧本本身赋予她的通透与聪敏。他俩确实是相互吸引的两性,但也是可以一起并肩作战的partner。
粤剧替代京剧,也有点新鲜感。毕竟,大多数人不是老戏迷,反正曲调都不熟,换粤剧也不错。就像去年春晚的南音,多一种见识也蛮好。当然,一两处报菜名似的贯口(是这么叫吧)并未在现场引起很大反响,我觉得也正常,这种段落多少有点炫技之嫌,即使换成普通话。我觉得现实里的堂倌未必会把它们“唱”得像说相声,肯定有自己的那一“味”。至于到底是怎么一“味”,我也说不出来。反正真说成贯口应该不对劲。
所有的演员都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版不再是男女主加长贵的“独角戏”,而是各具风采的群像戏。我还很考古了一下B站香港话剧团以往的版本。哇!相比之下,这一版也有了好大进步,非常精彩。可见演员们对各自的角色都认真揣摩,没有因为不是主演或是不是自己角色的重点段落而轻忽过去。怪不得三小时一部戏让我一点不觉得boring。
对了,还有舞美。特别是在极为重点的段落使用鼓点,简直就像书页上在重点字句下加着重号!多少年没见过这种样式了,真是把一字一句敲到观众心上。好戏!
片尾很有趣,两个不正经干活的东家少爷把店要了回去。可是,谁都知道,这店铁定就和慢慢被烧掉的对联一样,很快就会在无声无息中灰飞烟灭。故事没有再去探讨花出心力的男主,放手到底对他意味着什么,只有留在观众心上的各种揣测与怀想。这也和现实世界连到了一起,作为打工的人,哪怕已经做到高级打工仔,到底不是东家,那要用怎样的心态面对背后的资本或东家,又要用什么样的行动匹配自己的心态呢。
也许,这才是经典故事一代代演下去的魅力,总让人在不同的现实中找到可以引发共鸣的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