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繁花》:絮絮

(2024-02-05 16:23:27)
小说《繁花》:絮絮

小说和电视剧真是两个“物种”。

开篇有点不容易读。厚厚一本400多页,打眼望去全是大段大段文字,密密麻麻的,看得人头痛;除了逗号和句号,似乎望不到其它标点。细读后发现,居然好多对话,全以描述的方式写就:没有冒号和引号突出,没有问号和感叹号表示情绪,就最基本的逗号和句号!?甚至连当事人的动作和表情也都是由这俩“单纯”的符号兄弟暗示出来。从不知道它俩有这么多用途,语文课里可没教过...... 不过,聪明如我,努力如我,已读到量变产生质变的程度,能自如地把情绪和语气“看”穿。厉害吧。

至于那著名的、通篇的“不响”二字,我也已能分辨它们每次出现的细微差异,自行把它翻译成不吭声、默然、等你继续、快点说,等等...... 它算是作者为我设置的通关密语吗?那我已欣然躬身入局 ...... 要不要真的在每个不响旁边写下翻译?应该很好玩。

一众看着平淡的描述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般的罗列,让人有种看红楼梦的感觉。作者的经历定是丰富的,涉猎的世情也多,时间纵深也长,心思细腻又强闻博记,借各色人等之口把不少东西格物到底,也借这本书完成集人生大成的心血之作。颇像一个穿着普通的老者,从一众旧物里捞出个老式饼干桶,拂掉上面的薄灰,费点劲打开盖子,再把里面的每样“如珠如宝”的收藏逐一拎出来展示人前,细述原委。

但我也有读不下去的部分。比如描述历史片段的一些段落。不忍,是内心最直接的感受。那些文字也像自带了灰色背景,无声得如上海冬日里无风无雨的阴天,看哪里都一股湿乎乎的不净感和往内里钻的冷感。幸好,没刮风也没下雨,否则,也太应了凄风苦雨四字。其实,那片段里的人有着千百种毛病,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善类,在一些人眼里看来是TA们咎由自取。但当事情无差别地覆盖和影响到太多人的时候,还是会有很浓的不忍泛起。

还有各色情欲故事。事情的开始还能让人义正词严地用自己冷冷的目光“刺向”当事人,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斜刺里出来个人或事,可能瞬间就让那冷冷化于无形。人性的东西真不好这么“准确”地被写出来,太.......不美,太纠结。自然,我知道,说它们美的本身就是一种过度理想化.......。但我有种感觉,日常已经见多了不美,干嘛还要在小说里继续,就不能给自己一颗不那么苦的糖吗。

读《繁花》的过程让我想起了同是上海籍作者的王安忆的《长恨歌》,也是这种以描述为主的写作方式,也是这种絮絮各种细节和往事的风格。但后者并没有获得什么奖项....... 说起来,这两本书并没未因作者的性别有太大差异,倒让人揣测是不是沪上作者都是这种风格?

一本书读得有点辛苦的书,虽说也有快乐,还是有点难....... 不过,终于强制每天一章读完了第十五章,基本是一半的量,也算有成就感。我甚至已能将作者处处短句的风格读出连贯感,绝对是读出了心得。后面,还有半本,无论如何也会读完。只是还在犹豫,要不要保留它。

也许全部读完,就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出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