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蒸汽时代的回响》


年底的这个展真好看,即使没有讲解员,展品本身的魅力和简练又清楚的标签说明都让花出去的一个半小时物超所值。
最喜欢这幅画。除了较大的尺幅,它明快的色彩和生动的描画,让一个极其不喜欢鸟类的人居然流连忘返,看着就能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可惜后续文创产品里没有很好借鉴这幅画元素的产品,我只能用自己单独拍的一些局部图做了电脑桌面“以解相思之苦”。真想有一幅它的复制品,那房间里该多生气勃勃。标签说它是福讽刺画,真没想到。即便如此,作者一定是位可爱又有童趣的人。这用色,这搭配,这布局,精细又不刻板,明快又不浮夸,每个鸟的脸居然都有表情!?
画展里的不少作品都是那种你一站在它面前,或哪怕远远瞥见它,都能被吸引过去的精品。简直自带光环,谁也抢不走谁的光芒。包括一开始透纳的那副《沉船浮标》,若不是光实在打得怎么都能拍出反光点,早就拍下来留存了。画作本身的光影其实非常柔和,像初启蚌壳透出华丽又温润光泽的珍珠,美。辞穷。
这幅虽然描绘了码头街景,用色也偏沉和冷,但右下角发出暖色光的杂物店还是让人不觉的那沉和冷很令人讨厌。图面下部路面的泥泞描绘得好真实,细致得令人难以置信,像照片拍出来的。
必须把它俩放一起比较。它俩被作为纯美主题的开篇,很多人在右边这幅前留影。但我却是被左边这幅全身人像打动了。其实她俩面部都没太多表情,左边这幅里的人物身形有点微胖,不似右边那幅的很slim,但她有古希腊或罗马雕像的丰腴感,衣着也是有点古意的包裹式,让我觉得离我的距离更近,而右边那副有种精致的冰冷,让人退避三舍。
以下三幅都非常有戏剧性。画家把很drama的时刻抓得特别准,让观众不费力就能get到故事里的那一刻。

这是描画维苏威火山喷发时一个站岗小兵的瞬间。他困惑又有点恐惧的眼神和表情,握紧标枪的右手,已经向身体右侧转过去的脚都显示了他被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震慑的瞬间,喷发的巨大威力让他想跑,又抱了一丝丝希望可能一会儿就过去了。但境况似乎越来越糟,周围的人声鼎沸,逃命的人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热,燃烧的味道越来越重,建筑物掉落的东西越来越多,他拿不准要不要放弃职责保命。也没人管他这个小人物,他还没有得到可以离开的许可。隔着画面,都替他着急和担心。

我并没有从背景里看出这是个什么机构。但标签这么写,我觉得也可以理解。看老人家的表情多生动,他气愤,甚至已经怒火中烧,可还保持着他认为该保有的体面。但他绷紧又拉长的面部线条,交叠在一起紧紧按住拐杖的双手和抬起的右脚(那肯定是用来不断拍打地板,以示内心焦虑和不耐烦的“节拍器”)都很生动地外化了他的情绪。可惜,他带着的小男孩还一切都不明了。后面俩办事人员的混子形象也好生动,他俩就是一个拖字诀,等着看笑话。老人家就治那口气,“我今天就在这儿等了!”
这该是姑娘接到心上人的信后迫不及待回信的瞬间。她得赶快写好让信差赶快带回去,她相信他一定在等她的回信。女仆很善解人意地拉住信差,让他稍等,信马上就好。姑娘虽然面色还算平静,但落在地上未被收拾的信封,右下角堆在椅子上的外套和帽子(它们该被随手摘掉后就由仆人挂好),左侧掉在地上的东西,似乎都显示她是刚从外面回来就碰上信差,连外出的衣服和东西都不及收好就拆了信,然后马上回信。可见她的迫切,也预示了他可能的迫切。好sweet。
前一篇:《尖叫的数学》
后一篇:《张居正》:谁是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