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的数学》


找图片时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好小众,在微博里居然搜不到它......
怪不得它出现在旧书店里,应该不会有什么人会主动买它来读。不过也因如此,居然让我找到这张还挺有设计感的图片。
必须说,我的这次挑战不太成功,不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兴趣热度,而是它里面大量的演算过程都是用叙述语言写就,真不如上学时试卷上一条条短句的方式容易看。
让我想到写论文时老师说:“你是理科生吧,一看就是,恨不得十句话就只写一句。文科生都是反着来的,一句至少拆十句。”我心里一句:“谁看得上这么赖皮的“本事”。”这么多年虽然一句拆十句和字大行疏显篇幅多的本事涨了不少,但真要思考、推理事情的时候还是习惯用简短的答数学习题的方式。没办法,这事至少被训练了15年,脑回路早已形成。

扯远了。
能读完它或是凑合读完它但还给好评的原因,一是作者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的写手却挺能信手拈来各位前辈(那名字长的,五个字的都算短的)的各种故事,甚至还使用了很多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桥段,力求把个“冰冷”的科学史故事说得趣味横生,把一个个极其理性的事件说出了股子荡气回肠的味道;而且,还能用“宿命时刻”这个颇有点神忽忽的词语串联了每个单元的主线,有机得把各章节统一在一个主题下,给它们以一点仙气儿和神性微光。这感觉挺奇妙。只能说,我稍不注意就会从他高速飞驰的推演列车中掉出,可又能分分钟被他用数学家加哲学家的浪漫拽回去。有点坐上阿拉丁飞毯的既视感,刺激、惊险,还有点小浪漫。你说妙不妙。
还有一个深切感受:书里写的几个单元主题都是上学时直接被老师们灌的知识点,0-9字符的出现,化圆为正,π,虚数,......
它们的出现或推演过程都被很大程度地简化了,甚至都到了不提出身只拿来做题的地步,让我以为它们的出现都是极简单的事,不值一提,数学家们的工作只会花在解决现世各种猜想上。却原来,它们都是被恨不得上下几千年的各位“家”们烧了无数脑才写下的。最近看哪里说的“用微波炉不必了解它的原理”(大意),看来这只是庸人的自我安慰。要都依靠我们这种智商有限的人来发展人类社会,大家恐怕现在还在非洲大草原上茹毛饮血呢。失敬了!
0虽然是在1-9九个符号产生后很久,经过很多人努力才产生出来的一个符号,可它代表的虚空却是一切的开端,且它出没于不同位置又最大化地提高了1-9的价值。颇有点后来才被发现的东西却是万物之源的奇妙。也许数学本身也是,看似是用它来解开一个个谜题,寻找自然本源的道理和规律,但也许自然就是按照数学规律搭建的。自然与数学,谁选择了谁,谁又成就了谁。
这不是很有趣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