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vs《子夜》


一部获了今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又是我喜欢的悬疑谍战故事,自然引起兴趣。但深层的顾虑是:这两者可不太容易混在一起,很多时候,故事性和文学性不可兼得,但只要揉合得好,绝对是好作品。它真能这么“神”吗?我先去试听了喜马拉雅播出的有声书,做得还不赖嘛,是上海一个听上去非常专业的机构录制的。这就令我实在等不及每天只更新10分钟的龟速,迅速下单买了实体书。
插一句,那么多有声书朗读招募宣传,真和人家专业人士比,实在不值一提。更别提非常不在线的声音审美,不是大俗都是大雅,有不少它是真俗,你是怎么下得了狠心张嘴说的?!真是一个敢讲,一个敢学
.......
还是非常愿意听这种搞得好好的专业出品。至于过程中播音者们也有不太准确的语气,那只能说TA们的声音训练是达到水准的,但TA们对文字和人物走向的敏锐是不容易训练的,尚未达标,还需训练。但,那是更高要求,毕竟TA要是真演技过关也不用来做这个幕后了。现在可不是当年上海译制片厂那些配音也出艺术家的时代,那种神级的二次创作现在大概真得只能让幕前的成熟演员完成了,比如胡军。依然记得《声临其境》里他只是给一个商业片配音的那个场景:他的声音瞬间就让单薄的商业片人物丰富了好几圈,质感上升了好几个层级,感觉人物都有热度光圈了。唉,有机会还是要抓住去看他的话剧,那年的错过好遗憾!又远了。
还有,你感兴趣的书未必轮到你来朗读,更别提你可能很不喜欢的内容充斥在自己周围。也是,什么内容才好批量把版权给别人呢,不想也知道
.......
既然事情不是出于真实喜爱,那就别做了,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自己听,这就不勉强了,虽然赚不到钱,但让自己愉悦不是也很值钱嘛。当然,这也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没有的人,不适合这么做。啊,还是要暗叹一句,自己好幸运,有得选。大选,小选,只要有选择就好,不用多,少也好,只要有。
回来。书到手,包装、印刷都可以,认真地只能让读者我也认真打开书页读起来。将近400页的一本书,读了200多页,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文学性的奖颁给了它;再读到300页,读到零星算是有文学性的片段,嗯,就为这些?......
我放弃了寻找,至少还有解密这个元素可以吸引我读下去,就算读个故事,也行。但我也知道,这种故事一旦谜底解开,就让人失去了再次阅读的兴趣。不经看。
去找书评,想看看别人怎么说的,毕竟我花了30大洋买了一本书,感觉物无所值。意外看到作者写书的目的之一是像同样描绘上海故事的《子夜》致敬。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以前,凡是和名著挂钩的书我都读不进去,无它,觉得人家老古板、太严肃。在试读这件事上,喜马拉雅充分发挥了作用,这种名著是早就录好的。找到,点进去。一听下来,居然听进去了!然后,心下慨叹,这才是有文学性的作品呀。涵盖社会阶层之广泛,社会领域之丰富,社会事务之不落伍,人心人情之层次和清晰明了,放在现在,都还有迹可寻。可见,不是人家老旧古板,而是当年的自己水准不够,看来这些书不该给小孩子读,该放到有一点点人生积累的阶段读,又做社会启蒙又不会不识货,浪费好东西。
当然,作为一个算合格的谍战故事,我还是有点期待把它能搬上银幕的,肯定比虚浮的《伪装者》或是《蜂巢》这种要好,只要导演不是把它只当个流水线生产,时不常来个类似从空中跃下落地后猛然抬头摆pose这种脑子进水的东西,肯定能配上这本书获得的奖项。
前一篇:《最后的真相》
后一篇:雍和宫,灵哦.......